[摘 要]通過語文教學,掌握思維分析的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對其他學科學習也能起遷移作用,可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基礎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啟迪學生思維,適當提高教學難度,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動力,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文能力;學習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明確和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和啟發、合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積極思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活躍起來。
一、分解難度,廣中求深
語文教學應始終有一定難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積極緊張的思維活動中。提高難度即要求學生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運用,能解釋。如對句子,不滿足于判斷正誤,還要求學生能從語法邏輯上去說明理由。古漢語的通假字,不滿足說出學過的某字通某字,還要求學生從字的音、形上去考慮,進而掌握通假字的規律。教學難度提高了,教師不可求一次講深講透,采取分解最終要求,進行多層次反復的辦法。如講古漢語使動句式,本是初三的教學要求,但初一開始接觸到時教師便提出這個概念,只要求學生知道有這種特殊語言現象。講動賓短語時,舉出“方便群眾” “鞏固國防”等常用語和使動句比較,要求學生知道使動句特殊是在動賓關系上。講兼語句時,拿出使動句和兼語句要求學生從內容、形式上進行比較。學生掌握到一定數量的例句時,再要求他們比較這些例句,找出使動句中動詞的規律。這時已超出了教材要求,但也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難度。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廣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用他們已積累的生活表象印證所講授的知識。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提出要搬著凳子跳起來摘果子,就是要求教學內容要有較高的難度,學生經過教師有步驟的指導,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嘗到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甜頭,這個步驟就是分解難度。因為難度要求分解了,教學速度自然快了,涉及面也就廣了。
二、教給方法,啟迪思維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很經典的話:發現不限于尋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教師不是以傳授現成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是教給方法,引導啟發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教給方法就是啟迪學生自己思維去理解運用規律性東西。
為了豐富學生思維表象積極,教師可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給學生講授如何選擇觀察角度,如何進行人物、事物、場景觀察,如何捕捉事物特征等知識,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教他們做讀書筆記、摘錄卡片。
分析是理解思維中最重要的。在分析中,教師注意教給學生變式運用。如《中國石拱橋》用了三座石橋為例進行說明,為什么要用事例說明法并選這三座橋呢?這涉及到選材的角度、事例的典型和代表性幾個方面。僅講這課選擇的說明方法好、事例典型等內容,既生硬空洞又沒說服力,還不如換幾座橋,換另外的說明方法變式比較,作者的匠心就不言而喻了。
三、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語文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大量的課外閱讀、各種知識的補充。因此,養成學習習慣至關重要。由于語文學科沒有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有效的動力就是興趣。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內容要有一定難度。太簡單、太容易不能吸引人的興趣。二是教學內容要廣泛些。課堂中輸送給學生的信息量大些,不必拘泥于語文課本,適當地做些橫向引伸。如在講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時,適當地介紹了《駱駝祥子》這部書。在講名家名篇時,介紹些他的有關生平、代表作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用和評價,以新的知識吸引學生,既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增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形式要多樣化。除以新鮮感吸引學生之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增添興趣。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