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心理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教師只有掌握了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并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糾正其消極心理,通過鼓勵學生增強其自信心,才能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心理指導;數學;教學農村初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礎較差,八年級后很難保持以前學習數學時的熱情與自信。在三年的學習中,部分學生會因為遇到挫折,又沒能及時克服,逐漸形成對學習數學的恐懼、自卑、厭學等消極心理,從而一步步地成為數學“學困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能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必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好數學的自信,促進學生數學成績的穩步提高。
一 、及時進行心理指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直接原因,它不僅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伴隨著愉快的情緒體驗,這將促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利用新穎的、靈活多樣的、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采取恰當的教學措施,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有意識地選用難度適中的測試卷,讓學生一開始就能體驗到“我也是能夠學好數學的”。這樣,學生在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從而產生滿足感,同時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如果學生體驗到的是失敗,則會產生焦慮、自卑,以至學習興趣低落,從而削弱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解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注意解析解題思路,通過同類題型的比較、歸納、綜合,從而把課本習題引申、拓展變化,展示給學生一個新的思維空間,變死板的知識傳授為猜想、探究的過程。
二、適時糾正恐懼、自卑、自負等消極心理
數學學科有很強的嚴謹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越是高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越嚴重,許多學生七、八年級時數學成績還不錯,但到了九年級數學成績就掉下一大截。經過調查表明,造成數學成績退步的根源在于“后進生”極易產生自卑與厭學心理,而成績優異的學生易產生自負心理。有的學生由于連續兩三次數學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逐漸形成數學學習的自卑心理。這時,教師要及時找到學生一起分析造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告知他們要自我突破心理障礙。同時,在平時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作合理的思考、探究,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并適時地對他們的進步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幫助他們重新建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自卑不好,自負亦然。因此,教師應及時洞察學生存在的消極心理因素,并加以正確引導、糾正。這樣學生才能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數學成績。
三、有效激勵,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理
自信是做好許多事情的必備心理,表揚能夠促進自信心理的建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樣一個“好”可以說得平淡如水,讓人感到有勉強應付之嫌,也可以說得激情滿懷,讓人感受到你是發自內心的贊賞。教師的評價應注重感情投入,即用簡短、恰當的措辭,熱情地給予褒獎,尤其是對一些“后進生”的評價更需要注意傾注感情,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是發自內心地表揚他們。然而,對學生過于頻繁與廉價的表揚,不但意義不大,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因此,激勵要以事實說話。如:“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這樣的評價肯定了學生的表現,也為全班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具有鮮明的導向性。總之,教師要善于從課堂上發現學生各具特點的閃光點,從而加以點撥引導,培養學生積極奮進的學習態度。
總之,心理因素是影響學生數學成績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平時教學中,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教師如能靈活、及時地運用心理干預手段,進行心理診斷與調適,必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