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明確學習任務、學會合作,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效率。
[關鍵詞] 合作學習;運用策略;小學數學 一、 當前合作狀況的調查
在學生方面,現今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排他性強,從小就不愿意、不善于合作,成人后就明顯地表現出缺乏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學生大部分都注重成績、分數,一切都圍繞分數轉,學生間的交往多表現為敵對,怕被超越的嫉妒心理嚴重。在學習生活中,過分認知自己而忽視認知他人,過分重視自己及自己所屬團體的個性而忽視了共同協作的精神。這種缺少廣泛的人際交往與合作,看重競爭、忽視合作的現象必將影響素質教育的推進。
在教師方面,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形成了一種“只見三尺講臺上惟我獨尊,難見黑板面前人人平等”的模式。盡管教育改革的深入使舊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進,但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教學方法多以灌輸為主的現象仍然存在。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識、創造能力得不到培養。以“教師為中心”與現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的教育觀念是相悖的。
二、 合理組建學習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要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考量,進行組織。一般4~6人為一組,組內成員都要有具體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討論的組織人、記錄人、發言人,一定時間后要角色互換,使每個學生都能從他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小組成員間的座位以面對面或相鄰形式為好,這樣更有利于互相學習討論。
三、 提出合作學習的依據
心理學家多伊奇從動機的角度指出,在團體合作中合作型目標構建使團體成員之間的交往更為頻繁,他們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每一名成員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受尊重和被其他成員所接納。皮亞杰則從認知的角度提倡在學校中展開合作活動,認為通過學生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的掌握知識,與同伴共同完成任務、討論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教育學家認為,學生在校的學習方式,應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內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切入點之一。教師必須看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組織教學應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學生合作,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合作,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在學生主動參與中使之合作意識得到提高,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實基礎。
四、學會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應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上完成。在合作學習時,首先應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先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決問題,這樣做能避免學困生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合作學習要給所有的學生,特別是給學困生提供動腦思考、進步的機會。交流有兩種情形,一是小組成員間的交流,二是小組間的交流。前者是小組成員在獨立思考獲取個人想法后在小組內闡述各自觀點,相互傾聽,對疑問的地方進行集體研究。后者是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合作精神、融洽個體與群體關系的培養。針對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點,教師應經常教給訓練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如何傾聽、歸納別人的意見,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爭論和辯論。
目前,教學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時代特點和趨勢,切實行動起來,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培養出更多具有合作能力,能適應當前我國需要的人才,讓教育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