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情境的創設、提問以及給予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要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創新意識。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境;自主一、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
創設一個新穎合適,學生既熟悉又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可使學生產生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循環小數”時,筆者由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 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一直這樣講下去會怎樣呢?”學生受到啟發就會回答:“沒完沒了。”這時教師適當點撥并引人正題:“像這種情況就叫循環。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循環小數。”通過這種形象的實例,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理解循環的含義。教師教得輕松,學生記憶深刻,學習積極性也相對提高。
二、不斷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猜測,并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設計競猜環節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可設置猜測:48÷2=24,你能猜出(48×10……)÷(2×10……)等于幾嗎?
再如總結“商與被除數大小的規律”及“積與第一因數大小規律”時,可設計:①不計算,猜猜商與被除數的大小:6.3÷0.99、3.5÷1.5;不計算,猜猜積與第一個因數的大小:0.35×84、4.5×0.5;②計算一下,看你猜對了沒有。
這樣既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索數學問題,還能使學生初步感受解題方法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在學中問,在問中學,一則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則可讓學生帶著問題樂意去學,還能使學生的成就感得到滿足。
又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中,出示課題后,教師可設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讓學生根據現實情境多提出數學問題,將有助于教學實踐中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并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來。
三、給予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空間
在數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從來都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式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給予學生獨立自主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比如讓學生仿照試卷或發揮創新精神自主出題給同學考,考完后由出題人負責批改、指導、評價等工作。這樣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數學的奧秘,而且能使學生了解試卷的結構安排、題型及分值的分配等。學生從命題、改卷中將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同時檢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一課時,可試著通過以下步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達到掌握新知識的目的。
1.請學生們獨立設計幾道小數加減法的口算題,然后同學之間交換答案,互相評改。
2.再請學生們設計幾道整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題,獨立完成。
通過上述兩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什么樣的小數加減法可用簡便方法來計算?再讓學生編寫相應的例題。然后請學生自主選題目嘗試計算,再歸納小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
對于學生編寫的例題,不管質量如何,教師都應對其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肯定,使學生在一種民主的氛圍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教學實踐有力證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獲取知識與技能,比被動學習的學習效率高得多。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完全可以獨立自主去完成適合自己的水平和生活實際的各種練習。所以說,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把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逐步引入生活,走向社會這個大課堂。要正確引導學生們從生活中去感受發現數學知識,使之參與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