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教多學”需要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去開發設計教學的形式、方法和內容并付諸實踐。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教師能更多地了解學生、反省教學和分享經驗,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主動建構一個相對系統的知識體系,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網絡。
[關鍵詞]少教;多學;辯證關系;實施策略一、“少教多學”的意義
“少教多學”是就教學要求和教學效果而言的,其核心意義在于: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的“教”,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超市”;學生大膽地問、思、辨、說、讀、做,都在自己原有的起點上“各取所需”,各有所獲。而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教學理解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教”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學生要多學,教師就須多教。
二、“少教”與“多學”的辯證關系
1.“少教”,可以騰出更多課堂時間誘發學生思考問題。“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于思考的,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敢于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甚至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
2.“少教”,可以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少教多學”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弘揚了人的主體性,發揮了人的主體活動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加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合作式的小組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領導意識和民主價值觀。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教的少一點,學生思考、體驗、合作、交流、展示的時空自然會多一點。
3.“少教”,可以高質態地展開練習反饋和課堂小結。課堂上及時進行練習反饋,就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查漏補缺”。故此,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練習,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時,反饋評價具有激勵性和導向性功能,以評價提興趣,以評價促發展,從而使課堂教學高質態運行。課堂小結也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的重要一環,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讓學生談學習心得,談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再予以“畫龍點睛”。學生之間交流自身學習的體會,往往能擊中知識和方法的關鍵點,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師單獨小結不能達到的功效。
三、“少教多學”的實施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少教”不等于“少做”,課堂“少教”了,意味著教師課前要“多做”,即課前要更充分地備課。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認真研究每節課的情境創設,采用問題提出、設問引思、復舊引新等手法,為新課的導入鋪路搭橋。“引”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應在課前設計好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步驟以及知識系統化的過程。以“預習”為突破口,引入“預習單”,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提前預習的意識,掌握預習的技巧,為新知的探索奠定基礎。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2.開展活動,落實學生的學習目標。“少教多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保證教學目標的落實。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的簡單灌輸。讓學生走上講臺當小老師是一種不錯的教學嘗試。學生要想走上講臺,前提條件是自信,其次是對探索的新知有深刻的認識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獨到的見解。讓學生走上講臺能促使學生下足工夫搞好課前“學”,保障“學”的有效性。學生走上講臺可以延長臺下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同時也解放了教師,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關注有需要的學生。
3.因材施教,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練習讓他們能有選擇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題目之后,再來做選做題。對學生自主學、合作學存在困惑不解的問題以及新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師不要急于作講解、回答,要針對疑惑的實質給以必要的“點撥”,讓學生調整自己的認識思路,讓全班學生合作議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互相探究,取長補短,通過再思、再議達到“通”的境地,解惑釋疑。同時,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興趣和才能,讓他們在經歷探索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意識,積累經驗,提升素養,儲存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為自己將來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