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定位歷史課堂的“三維”目標,把愛國、道德、審美、歷史責任感以及寬容積極的人生態度滲透到歷史課堂中?!叭S”目標既體現了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又使學科教育上升到真、善、美的境界,從而完成在歷史課上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情感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寬容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上對科學育人提出更為具體的要求,“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出,要求教育者轉變傳統教育中單純的政治教育。它涵蓋了愛國、道德、審美、歷史責任感以及寬容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人的影響有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情感對人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新課標要求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情感、態度作為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片面追求分數,情感、態度等因素就可能被忽略抹殺。因此,“三維”目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既體現了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又使學科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貫徹好這個目標。下面是情感教育的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在學習“商鞅變法”時,通過對變法原因、結果、重大作用的理解,使學生受到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合乎民意的時代感的良好教
育,并被商鞅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靶轮袊萍及l展”一課,學生在掌握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跡后,自然領悟到了前輩科學家以天下為己任,獻身社會與事業的責任感。救死扶傷,關愛他人的人道主義感,可用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跡來講解。
二、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學習了屈原、鄧世昌以及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跡后,教師應啟發學生從中得到切身體會。當祖國危難之際,英雄們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一定會激勵學生感染學生奮勇向前。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素材很多,如,為國爭光的體育健兒們,造福于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三、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情感教育
教學古代文化藝術時,可對古代工藝品制造技藝做盡可能多的了解,還可親自動手開展簡單燒制陶瓷實驗。組織學生共同欣賞一些書法、繪畫藝術作品,閱讀古詩文,并對祖國壯麗山河贊美謳歌等,這些都能影響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和對人類歷史悠久燦爛文化熱愛的情感。
四、教育學生有歷史責任感和寬容的人生態度
在講“南京大屠殺”時,學生通過觀看“日軍搜捕青壯年押往南京郊外集體屠殺”“日軍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等圖片,一定會激起他們對侵略者的仇恨。此時一定不要一味地向學生灌輸仇恨思想,可通過中日人民交往的史實,引導學生在態度上對軍國主義分子和日本友好人民加以區別。世界和平需全世界人民共同維護,仇恨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這就有可能使課堂出現一個情感高潮,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寬容、遠大的胸懷。誠然,情感教育也不要千篇一律,可讓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在討論評價隋煬帝時,就不要單純將他鎖定在“暴君”的層面上,而要肯定他在歷史上的貢獻。
五、加強情感教育并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圖像、視頻、聲音等原始信息資料將學生帶到歷史情境中。對歷史人物、事件可延伸補充有關史實,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推斷,這樣才能得到積極和人性化的情感結論。
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樂觀向上、幽默詼諧,用微笑面對學生,對待弱勢的學生更要多關心幫助,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力爭做一個富有高尚情感的教師。
利用歷史課堂,在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神圣的道德感、使命感、責任感,從而完成歷史課堂的“三維”目標。
(作者單位 吉林省鎮賚縣嘎什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