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小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總結的過程。教師應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提升他們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挖掘古詩詞的內涵,從而達到學生可以自學古詩詞的目的。
關鍵詞:古詩教學;師生互動;鑒賞同步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塊文化瑰寶,它千百年來一直被國人傳承著,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在整個小學的學習中,古詩詞占有相當重的比例。一直以來大家對古詩詞的教學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有很多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下面是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抓題目,以讀促講
在教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時,我先朗讀這首古詩,然后引導學生從這首詩的題目中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能根據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一下就能總結出這首詩的題目特點是不但交代了詩人要送的人是杜少府,還知道送的地點是蜀州,而且一個“任”字還知道是到蜀州去做官。接著再引導學生思考以前也學過類似的古詩,學生的思維會很快被打開,相應也就擴展了很多這樣的詩。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等一系列這樣的題目,這也是古代詩人寫送別詩的常用題目。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代表作品,全詩不但展示了被譽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風采,而且還表達了另一種豁達的心胸,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樣反復朗讀題目,已經達到了以讀促講的目的,為下文教師的講解作了準備和鋪墊。
二、抓詞匯,以講悟情
詩的表面沒有憂愁的字樣,但通過“風煙望五津”的情景描寫,心中離別愁緒都流露出來了,這就做到了“以講悟情”。學生自然而然地從第一二句的描寫中,體會到詩人與杜少府依依惜別之情,也是古代詩人常用的寫作方法——借景抒情,同時也為下文詩人對友人的勸慰作了準備和鋪墊。其實,本首詩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情感的流露,怎樣才能把另外一種心情表露出來,需要仔細品讀下面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勸慰性的語句寫得很妙,“同是”一詞用得特別妙,這里用兩人的處境相同,同是“宦游人”,都是遠離故鄉在外做官的人,來安慰朋友以減輕離別時的悲涼之感,這樣才能順理成章地抒發下面的情感。
三、抓句子,以情悟理
通過反復不同形式的朗讀,再通過對上面情感的對比,學生不難體會出詩人對離別的另一種寬廣的胸懷、豁達的人生態度,也是自己人生的一種寫照。它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流傳的送別的詩句,是因為這樣的表達給人以莫大安慰和鼓舞,同時它還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雖然詩句中沒有深奧華麗的詞語,但揭示的道理十分深刻,那就是友誼可以穿越時空,也就是以情悟理。接著引導學生假設“你是被送的杜少府,面對友誼可以穿越時空的道理面前你會怎么樣呢?”同學們會展開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內心的感悟,有的同學會說“王勃兄,你放心,我現在被你這豁達的心胸感染了,將來無論我身在何方,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