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常見的地理問題,如,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自然災害的成因、農業發展方向、工程選址條件、生態問題、人口問題、城市問題的影響及治理措施等,答題要點歸納總結。
關鍵詞:地理;答題;要點
常見的地理問題有: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農業和城市區位分析;工程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災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成因、治理措施和解決辦法等,我就這些最常見的問題答題要點歸納如下:
一、如何描述氣候特征
1.氣溫
氣溫高低(全年高溫、全年嚴寒、全年溫和),氣溫變化(冬寒夏熱、冬暖夏涼、氣溫的年較差、日較差等)。
2.降水
降水多少(年降水量豐富、較豐富、較少、稀少等)。降水季節變化。(夏季多雨,或冬季多雨、或降水均勻。全年多雨,或全年少雨)
二、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類型(地形復雜多樣、以某一種或幾種地形為主)
2.地勢起伏狀況(哪里高哪里低、起伏較大、起伏和緩)
3.地形分布狀況(地形位置、山脈走向、某些地形相間分布等)
三、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徑流量大小(取決于補給水源)
2.徑流季節變化(汛期長短、有無斷流)
3.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4.有無結冰期,結冰期長短
四、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河流的流程長短及流向
2.流域面積大小
3.河道曲直情況
4.支流多少,河流干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五、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的地形,流水平穩,利于航行;
2.氣候:降水豐富,徑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通航時間長。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六、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開挖新河道。
七、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流域廣,支流多,含沙量大,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征: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征: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或雨帶來回移動,造成洪水泛濫。
2.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
濫砍濫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造成河流中上游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中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八、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1.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3)氣候:低云霧,少暴雨,風速小。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
2.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距市區距離適當,有快速交通聯系;
(2)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達的,人流物流量大。
九、城市化問題和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
1.產生
城市人口膨脹;用地規模擴大。
2.問題表現
環境質量差;交通擁擠,綠地面積小,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等。
3.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圈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改變了生物原有的棲息環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滅絕或減少。
(2)對巖石圈的影響,土地質量的下降。城市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堆棄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質量下降。
(3)對水循環的影響:城市中工業企業,住宅、交通干線的建設,以及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改變了自然狀態下的水循環,影響到了各種水體的再分配,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4)對氣候的影響:城市工業各種氣體的排放和各項建設改變著太陽輻射強度和地面的熱容量,導致氣溫的變化,產生城市“熱島”現象,也使城市中降水發生變化,以及日照、風力等也發生改變。措施: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十、人口問題
1.人口增長過快
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大,糧食供應不足,人民生活貧困;教育、醫療、交通、住房、就業困難。
2.人口增長過慢
會出現人口老齡化問題,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生活困難,家庭、社會養老負擔加重。
總之,人口發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十一、資源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意義
對東部:(1)緩解能源緊張;(2)優化了能源結構,改善大氣質量;(3)發揮東部地區經濟技術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對西部:(1)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財政收入;(2)加強能源的開發,促進基礎設施建設;(3)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十二、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1.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干旱;
(2)物質基礎——地表物質松散;
(3)動力因素——大風吹揚。
2.人為原因
(1)過度樵采;
(2)過度放牧;
(3)過度開墾;
(4)水資源利用不當。
3.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十三、東北地區農業主要發展方向
1.平原區:強化商品糧、大豆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區: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3.山區: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開發特色農業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在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產品配套加工業。
十四、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措施
1.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質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2.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水庫、打壩淤地、在緩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2)生物措施:種草種樹;農林牧相結合,同時要重視發展經濟林木。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由于水熱條件好,有效措施是封山育林,恢復植被,同時要新修小水電站、大辦沼氣等,解決好農村生活用能問題。
(作者單位 甘肅省華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