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鑒賞是我國推行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新課改中高中音樂的必修課程,新課改確定的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對音樂的鑒賞能力、用音樂來美化人生的音樂課程理念深化了音樂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對音樂鑒賞教學理念的思考和教學的探索實踐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鍵詞:音樂鑒賞;素質;探索
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是我國新課程改革在高中學段實行的一門音樂必修課程,這是新課改推行的以素質教育為理念,旨在提高學生音樂修養、陶冶情操,發揮音樂美育對培育人格審美完善、身心和諧發展和美化人的內心情感為目標的一項課程改革措施。我認為從新課改對此門課程所確定的課程性質目標與課改前設置的音樂欣賞課相比較,音樂鑒賞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人文素養的提高確立了更高的課程目標。課改將欣賞改為鑒賞,雖一字之差,卻包含了不同的課程內涵與意義:音樂鑒賞強調學生在對音樂的學習和體驗的過程中發展對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強調通過在音樂的學習和審美體驗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從而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形成終身熱愛音樂、享受音樂的習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之間的聯系。
音樂鑒賞課程的設置體現了當前我國教育課程改革對承擔素質教育任務的美育的目標和要求,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高尚情操,完善審美能力和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通過此課程的開設來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人文素養,以期實現課改提出的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內心情感,培育人格審美,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課程目標理念,是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值得探索和實踐的目標。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且通過此課程的開設保持發展學生熱愛音樂的興趣和愿望,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作為施教的主要目的來認真思考的,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思考與實踐:
一、音樂素養是藝術素養的組成部分,體現了對音樂和人文學科領域的綜合認知能力水平
音樂素養包括對音樂的感知,即對音樂的感受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文化的認知程度。其中,發展對音樂的感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相關文化的學習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重點,是學生通過鑒賞課提高音樂修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我認為在音樂鑒賞的教學中應以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相關文化素質作為教學的主旨來實施。對音樂的感知體現了個體對音樂的情緒感受和反應能力,它是受到人的主觀先天素質和后天客觀環境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決定了個體對音樂的感受程度。為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通過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體驗,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1.充分調動學生用耳朵和心靈感受音樂
音樂鑒賞的重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從音樂的欣賞中感受音樂的聲音美、形式美、意韻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音樂本體(音樂表現要素)的深入聆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感知能力,養成聆聽音樂要素的欣賞習慣,即通過有效引導學生對音樂本體的關注,以加深學生對音樂本體的形式美、意韻美和情感美的體驗和感受,提高對音樂本體美的感受程度,使學生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音樂的美》單元(湘教版)以了解一般美學范疇所劃分的音樂的六類美學形態(優美、壯美、崇高美、歡樂美、悲劇美和喜劇美)和其美學特征的教學中,以感受音樂的六類美學范疇的美為目標,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本體特點。如感受音樂的優美,從音樂所表現的意境中感受音樂的表現力,在對音樂要素聆聽的過程中提高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以教材中欣賞貝多芬《月光》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為例,從讓學生體驗樂曲深沉、令人沉思的意境,感受樂曲特有的詩意的美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帶給人的寧靜、引人遐想和沉思的情緒,引導學生對音樂小調式特點、主題旋律、和與之呼應的鋼琴低音區和聲以及中聲部柔和的三連音織體的音樂要素的關注聆聽中感受音樂的意境,從而獲得對音樂特有的詩意的美——優美的感受。
又如,欣賞音樂的歡樂美,從體驗音樂在帶給人的歡樂、愉悅的情緒中感受音樂的形式美。在欣賞管弦樂曲《春節序曲》時,引導學生從體驗音樂所表現的節日熱烈歡騰的氣氛和人們歡慶喜悅的情緒中聆聽樂曲的音調和節奏,聆聽由管弦合奏奏出的表現熱烈的秧歌群舞的我國民間陜北秧歌音調、節奏,聆聽感受由不同管弦樂器演奏的表現節日溫馨祥和場景的、抒情如歌的陜北民間秧歌旋律,在對樂曲體現的節日的熱烈歡騰的情緒體驗中感受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元素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又如,在欣賞崇高美時,從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激昂奮進、催人感奮覺醒、給人以精神的震撼和感召的情感體驗中加強對音樂形式要素的感知。以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歡樂頌》這一體現崇高美的典范之作為例,從樂曲在體現作者對終生追求的崇高理想的贊美與追求理想的執著的情感表達中體驗音樂磅礴宏偉的氣勢、感受音樂高昂激越的格調,聆聽感受音樂中不可遏制的、充滿戲劇沖突的動機,聆聽感受表現對崇高理想贊頌、象征歡樂精神、給人以精神感召的、激昂的“歡樂”的合唱主題,聆聽感受表現現對崇高理想贊頌的高亢、明亮熱情、情緒激昂的獨唱,重唱和合唱,聆聽感受表達對理想虔誠信仰的莊嚴的眾贊歌,從感受音樂表達的激昂澎湃、對理想不懈追求的情感內涵來提高對音樂要素的感知。
2.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音樂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通過創設欣賞、感受音樂的情境,使學生感知音樂、感受蘊含于音樂作品中的美。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利于學生感受音樂感染力和藝術魅力的情境,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如在教材《音樂與時代》單元華夏音樂教學中,以感受中國古代音樂的審美情趣,了解我國古代音樂的特點為目標,為使學生感受古代音樂的時代特征,可以從了解我國古代優秀音樂文化引入,從感受中國古代音樂的音色美、和諧美和意境美來展開教學,把學生帶入到品評、感受古代音樂的情境中:欣賞造型特色各異的古代樂器及其美妙豐富的音律,聆聽樂器合奏出的悅耳動人的樂曲旋律,在了解音樂與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美學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特色。如欣賞古琴曲時,讓學生在感受源遠流長的古琴文化體現的濃厚中國民族特色和獨特的中國情韻的過程中,感受樂曲清、微、淡、遠的審美情趣,通過了解中國古典音樂特有的美學思想來欣賞感受音樂具有的深邃、幽遠的意境美。
又如,在鑒賞音樂與舞蹈的教學中,以感受音樂具有的豐富情感和感染力為目標,從了解音樂和舞蹈的結合中感受音樂的表現力:從讓學生感受音樂與舞蹈密切的關系中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音樂的抒情性的藝術特點、從了解音樂對舞蹈的作用的過程中加強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如通過欣賞沒有音樂伴奏的舞蹈和帶有音樂伴奏的舞蹈片段的比較,感受音樂在烘托氣氛、表達情緒以及體現性格的作用,通過學習舞蹈動作,感受音樂對舞蹈動作的組織作用、感受音樂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通過舞蹈欣賞,感受音樂在舞蹈中所擔負的交代和展現劇情的作用,通過對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的欣賞情境的創設,提高學生對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的感知和對舞蹈的鑒賞能力。
二、通過音樂鑒賞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本課程設置的重要意義,是發揮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是實施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課程中發揮音樂審美的功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辨別能力,達到在審美體驗中受到美的影響和熏陶,從而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實施“以美育人、以美塑人、以美啟智”的課程理念。對音樂的審美體驗是建立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對音樂產生的精神和情感的深層次的感受。為此,在音樂鑒賞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形式、情感的審美,通過體驗產生強烈的藝術共鳴,以起到音樂鑒賞以審美為核心、實施音樂美育的課程功能。
1.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以審美為核心的原則
將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貫穿于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形成強烈而濃郁的審美渴望和審美動力。如在鑒賞西方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在讓學生對西方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特點即古典主義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及其體現的美學原則以及對西方音樂發展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的感受和了解中加深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審美體驗,在鑒賞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時,以了解該時期作品崇尚抒發個人情感的特性及其與文學、詩歌、戲劇、繪畫等其他藝術內容為基礎體現在音樂中的風格特點為主,加深對該時期音樂的審美體驗。
2.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適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原則
引導學生在主動感受音樂的狀態中獲得身心體驗和情感體驗,在《音樂的欣賞》單元中,采取使學生能夠結合已有的對音樂具體、真切的欣賞經驗基礎上,通過設計關于音樂欣賞的啟發性的問題的形式,調動學生主動積極的投入欣賞音樂的狀態。如讓學生在聆聽音樂后參與“音樂能告訴我們什么”的討論,在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想象的漫談中體驗欣賞音樂的樂趣,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主動進入欣賞體驗音樂的情態,激發學生感受音樂的表現特點和內在情感,通過調動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感受獲得審美體驗。
3.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素養為目的的原則
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在對音樂表達的情感體驗中感受音樂,引發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感的激蕩勃發中,進行音樂審美體驗,從而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陶冶情操。如在《音樂與詩歌的交融》的單元中,通過體驗對音樂與詩歌在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系,加強對音樂的審美。根據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來體驗音樂在表現歌詞—詩歌所表達的意境的表現力,感受歌曲表達的感情,通過歌曲的歌詞與音樂結合的密切關系感受音樂的形式特點,從感受歌曲的情感與音樂要素表現特點獲得對歌曲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三、在鑒賞與審美體驗過程中應重視音樂知識的內容,豐富藝術審美體驗和情感
音樂文化知識為個體在音樂欣賞中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支持,沒有一定和必備的音樂文化知識要進行音樂審美和激發個體的審美情感的發揮是很難想象的。為此,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通過對音樂題材內容、體裁形式、風格特點及相關領域文化的認知,通過理性思維發展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樹立多元音樂文化的審美觀。例如,在《音樂與民族》單元鑒賞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為使學生能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有所感受和了解,在欣賞我國少數民族民歌過程中,通過對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結合音樂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探究中感受和體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對不同民族音樂風格特征與民族文化間的關系認知的基礎上,加深了對不同民族音樂風格特點的感受和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在鑒賞亞洲民間音樂時,通過對亞洲不同地區音樂文化特色的了解,引導學生感受世界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認識了解世界不同地區音樂文化和價值,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增進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通過對音樂的教學規律和特點的探研,深入挖掘音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音樂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聽覺體驗、審美體驗作為鑒賞的有效途徑。重視音樂相關文化的學習,以讓學生在對音樂的聆聽體驗中,在對音樂的品評中,獲得享受音樂的愉悅感和美感。在對音樂形式和內涵鑒賞過程中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在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中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發揮音樂鑒賞課以美育人、以美啟智的課程價值,讓音樂鑒賞課成為學生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的殿堂,為學生搭建享受音樂,熱愛音樂的平臺,是值得我們去為之努力實施的目標。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