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虛詞是與文言實詞共同組成文言句型的一對兄弟。教學實踐中,虛詞因為表達和代表的意義眾多,難以捉摸,所以成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它有的表示語氣,有的緩沖音節(jié),有的連貫轉(zhuǎn)折,沒有實意,但是一旦缺失則不成整句,喪失語言功能。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文言虛詞教學方法進行概括總結,為高中文言文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虛詞;賓語前置;知識遷移
虛詞是構成文言文句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不具有實意而讓人難以捉摸。仔細分析,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等,筆者認為文言詞性不同而教學方法也視情況而定,囿于篇幅限制筆者只概括性地進行如下探索與總結:一是要有意識地增加文言文閱讀量,這樣才能培養(yǎng)語感,在語言中感悟虛詞表達的功能和意義,而不是一個個查字典去進行排查記憶。只有多閱讀,結合典型例句多理解才能日積月累豐富虛詞知識積累,掌握虛詞理解技巧;二是要把握隨文定義的技巧,能聯(lián)系上下文對虛詞的作用和意義進行合理的判斷。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指導高中生學好高中文言虛詞進行如下探索與總結:
一、總結加上練習
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邊學邊引導學生對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進行比較總結,然后進行有針對的教學訓練,讓大家遷移知識生成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量。比如,“之”這個文言虛詞是我們最常見的,我們就可以對其總結如下:(1)用作代詞。嚴格來說做代詞不算虛詞的范疇,但是為了區(qū)分這里也做對比和理解,此時通常出現(xiàn)在動詞后面,作賓語。《愚公移山》中的“操蛇之神聞之”的第二個“之”就是這個意思。(2)用作助詞。這個以虛詞出現(xiàn)的方式比較常見,相當于“的”,上例中的第一個“之”字就是這個情況。(3)表示特殊語句。如:A“宋何罪之有?”中的“之”就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緩沖語氣沒有實意;B“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中的“之”在主謂之間緩沖語氣無實義。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大家相互舉例總結,然后對比、區(qū)分,有助于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脈絡,也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和自我總結的不斷積累、不斷運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習慣。
二、對應位置理解
文言文中常出現(xiàn)相似和相同的語言結構構成的對文句式,這種情況下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通常也是相同的。這是從整體句式全局來俯瞰并掌握虛詞的用法,推斷和推理相應位置的疑難虛詞所傳遞的信息。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種常見“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這樣的對稱語句,這類句型中往往需要對應的虛詞來連綴,該句中處于相同位置的“以”和“而”就可以由“而”表修飾的連詞而推斷出“以”也是這個意思。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一定不要拆分式理解,一定要讓學生掌握通過上下文整齊句式理解虛詞的技能,尤其是對稱句中相應位置的虛詞應重點分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總結規(guī)律,鼓勵自主學習和探索,進而對虛詞有更為明確的認識。
三、從固定格式分析
虛詞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特別高,而且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中會反復出現(xiàn),所以我們對虛詞固定格式的總結勢在必行。如通常表被動的虛詞有“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用來……的”,“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同時,虛詞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xiàn)不同的意思,抒發(fā)不同的感情,表達不同的語氣。也正因為如此,虛詞在漢語的發(fā)展歷史中,變化比實詞大,這就需要教師在總結虛詞的固定格式過程中,對不斷變化的虛詞發(fā)展狀況加以介紹。
四、虛詞引導句型分析
文言文句型變化豐富多彩,這其中虛詞幫忙不少,諸如: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等。其中倒裝句子還分為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主謂倒裝等。這些句子的特殊結構形式往往與虛詞的用法存在關聯(lián)。例如:悵恨久之(《陳涉世家》)。這句話省略了主語,“久”是個時間詞,作謂語的補語,而補語之后的“之”就是句子中可有可無的存在了,因此可以通過句子結構的劃分來確定,這句話之中的“之”字可以不譯。從這些語言現(xiàn)狀可以看出,對于虛詞的用法總結和教學,教師必須要借助句子結構的講解,教師可以在進行句子結構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虛詞理解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文言文的其他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虛詞功能。
總之,教學實踐中文言文虛詞有著豐富多彩的指導和總結方法,我們一定要遴選符合學生認知和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安崇.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N].山西科技報,2003.
[2]張丹丹.高考文言文虛詞備考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1(18).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