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主要表現在教學觀的改革以及教育體系的建立。教育是知識傳播和創新的主要陣營,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性人才的重要陣地。在追求創新的時代,學校中的語文教育有著重大的責任,而對于小學時期的語文來講,有著鮮明的個性,容易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許多學校在教學工作中大力提倡把學生的創新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點環節,健全自身人格修養。語文課程在小學階段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對小學生的教育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創新教學策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它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創新個性和創新思維能力等三個方面。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創新性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就是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用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意愿。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具有這種意愿,才會主動地思考、發現、提出、解決問題,對課本提出質疑,對老師發起疑問,才能具有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由于小學生對外界的一切充滿好奇、好問,大膽嘗試,對課本的知識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不能泯滅學生的好奇心,要不斷激發他們對事物的興趣。
運用小學語文教材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小學教材中,分布的字、詞、句、段等都有可能是創新的因素,可以引發創新意識,這就需要老師善于發現和運用這些因素,進行創新教育。
通過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教學的主要渠道就是課堂教學,因而優化語文教程,完善教學方法,使學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學生在一種積極狀態中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景教學,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主動、獨特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理解和表達方面,有獨特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的特殊功能,根據課文,開展想象,擴大聯想,實現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改進教學方式的具體方法有:第一,鼓勵觀察,擴大聯想。觀察是開始認識事物的前提,觀察力是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基礎,要對其高度重視。使學生主動觀察、善于觀察,擴大聯想進而實現創新。第二,增強直觀,開展想象。想象是創新的羽翼,是人類進步的希望,沒有想象就不會有創新,就會失去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第三,減少統一,提倡求異。允許學生對課文知識存在不同意見,鼓勵質疑。第四,打破定律,實現靈活。打破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靈活發揮,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在實踐中,去尋找、感悟靈性。
三、塑造學生的創新個性
創新能力和個性有密切的關系,擁有創新性的個性,可以有效提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個性品質要從小培養,而小學語文具有綜合性特點,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個性品質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既要綜合運用課本的創新知識素材,還要通過老師的榜樣作用,塑造創新個性品質。
綜上所述,目前現代信息的高速發展,在教學中,要改變那些傳統的教學模式,舍棄那些可以提高學生成績,但不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教學方法。這樣,小學語文才會走上開展創新性教育活動的道路,才能培養出綜合型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馬艷萍.小學語文創新教育點滴談[J].現代教育科學,2013(46).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