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最令人頭痛的是作文教學。作文教學花費的時間最多,下的工夫最大,效果卻始終不明顯。如何搞好作文教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長期研討的課題。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個人認為,作文教學只有讓學生反復修改,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于修改,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文章家、藝術家都有過很多論述。諸如:“文章不厭百回改”“多作不如多改,善改不如善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劉勰說:“古來文才,異世爭驅;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細,而慮動難圓,鮮無瑕病。”(《文心雕龍·指瑕》),就是說不論什么天才,寫文章是很難落筆便成佳品的。事實也是這樣,一個初中生從小學三年級寫到初三,每學期六篇,從小學到初中約寫五十篇記敘文,而又有誰能寫好一篇呢?即使平時練過的題目,考試出現也不會寫得太成功,這關鍵在于平時沒有反復修改,沒有達到精練程度。
修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改。修改應達到如下的目的:1.使文章更符合客觀實際,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適當,只有不斷修改,文章才能不斷深化。2.使文章在表現上精密,文章內容與事實難免有點距離。用詞造句必須反復推敲,才能逐漸妥帖。修改的大量工夫表現在字句推敲上就是這個原因。3.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文訓練不僅在于文,更重要的是在于人,在于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修改文章能力的提高,修改文章習慣的養成,能鍛煉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縝密性,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規律,這對他們也將終生受用。
在作文修改過程中,我個人很贊賞四平師院都本忱教授教導的幾種方法,經過實踐,覺得很適應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當堂完成初稿。初稿形成后采取“睡眠法”,教師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初評,給每個學生提出修改,因為在行文時,作者執著于此路,難以轉移,不能改換立腳點,就難以冷靜地思考它的不足和弱點。即使當時檢查修改,其頭腦中的興奮仍不愿轉移,還是私于自是。但過一段時間冷靜下來考慮,就能從多方面看初稿了,再加之教師點撥,認識能力更加提高,才能真正地去修改。
當第二稿上交之后,教師根據實情,給每個學生指出側重修改的目標。這次采用討論式,每次選2~3篇為典型全班討論,起引路作用,其余以小組討論為主,每組都有語文教師參加評論后,學生根據評議意見有所取舍,形成第三稿。
第三稿上交后,由任課教師點評,學生根據教師的評語、修改謄清,這才算最后成文。學生經過幾次修改,前后對比有強烈的自豪感,興趣濃厚,效果甚佳。光修改還不夠,在修改時還有幾點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1.必須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整個修改過程中肯定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碰到問題的時候肯定都會想到放棄。在這個時候,老師必須要堅持下去。學生是看老師的,老師能堅持,學生大多也能堅持。
2.必須要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修改是一件非常費神的事,學生在改的過程當中會非常痛苦,他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去改正,精神磨礪的痛苦如果沒有鼓勵與肯定,很難有信心繼續下去。這種鼓勵必須是切合實際的,只有讓他看到自己一點一滴進步的腳印,他才會充滿希望繼續奮斗下去。
3.要在班級當中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很大,可以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使同學們在較勁中不斷提高。
4.要平等對待所有同學。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學生們喜歡的是公平,在公平的對待下才會產生良性的競爭,才會有動力前進。我們給了他們公平,他們回報給我們的是信任,以及為了這份信任而作的不懈的努力。
在修改中教給學生把握原則,力求多方請教,虛心接受老師的指導,但一定要獨立思考,弄清為什么要這樣改,為什么這樣改好。在沒弄清楚之前,切忌亂刪亂改,切忌盲從。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學中悟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懇請語文教學前輩和同行們給予指點。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安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