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因其學科的特殊性自然應該承擔起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生命價值的重任。因此,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凸現生命價值應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本質。
關鍵詞:滲透;生命教育;體驗;生命意識
近年來,我國中學生的暴力、自殺、殺人現象十分嚴重,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但在我國,生命教育起步比較晚,并沒有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因此,為切實提高青少年學生應對某些生命歷程中意外傷害的能力,在學校中開展以學科滲透為主要途徑的生命教育實踐是很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從身體特征分析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體成長變化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身體發育會迅速地成熟。教師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分析引導,使學生首先了解自己的身體,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健康地成長。
2.從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生這個年齡階段,其心理發展正處在由兒童期的單純、依賴,向青春期的獨立、自主發展過渡。青春期的眾多心理矛盾,既是學生身心發展動力,又是導致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的原因。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從家庭方面分析
當前獨生子女家庭子較多,不少家庭存在溺愛、縱容子女的教育誤區。家長只重視智育,輕視德育。導致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讓家庭成員關心自己,為自己付出,不懂感恩與回報。
因此,在思想品德課中大力倡導生命教育,提升學生生命價值,增強人對自然與自身及社會的責任感方面是空間廣闊、大有可為的。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和初中思想品德課開展生命教育的操作思路
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生理、心理、社會性、靈性全面均衡的發展。學校生命教育是通過對中小學生傳授生命的孕育、生命發展的知識,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認識,珍惜和珍重他人的生命,并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培養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使中小學生人格獲得全面發展。
操作思路: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各種生命教育資源,以“學習—實踐—體驗—內化”為教育發展軌跡,通過學生一系列生命教育的自主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懂得生命的價值與內涵,提高生命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實現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從而讓自己的生命與自然、社會、他人建立美好的、和諧的關系。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開展生命教育的操作途徑
1.挖掘課本教材,揭示生命教育豐厚的內涵
思想品德課作為一個重要的德育陣地,其教材中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資源,包容了當今人類生命的觀念體系、行為體系,如人的生命的獨特性、人生難免有挫折、生命和健康的權利、理智面對學習壓力等等,具備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諸多素材。把這些充分挖掘出來,通過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給學生以熏陶感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豐富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
2.聯系時事熱點,激發生命的意識
思想品德課教學最有生命力的教學原則應該是理論聯系實際。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社會時事熱點中的生命教育素材進行教學,對生命教育中的一樁樁輕視生命、漠視情感的真實案例創設各種問題情景,如以煤礦瓦斯爆炸傷亡人數,5.12汶川大地震,最美媽媽吳菊萍、學生自殺事件等時事熱點為契機,構建課堂生命教學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辨析生命歷程中的種種困惑,教師適時地點撥,并引導學生樹立確的人生觀、生命觀,走好自己的人生長途。這樣的問題情景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教學心理情景,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循著問題情景,思考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興趣,觸及生命教育的靈魂,激發生命的意識,最終樹立科學的生命價值觀。
3.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體驗生命價值
新課改強調了學習經歷的獲得,因此,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要結合思想品德課教材具體內容,多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如,講八年級《難報三春暉》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的德育作業:如,幫爸媽洗腳、幫家長倒茶、幫家長打掃衛生、拜訪敬老院、親自到市場買菜等,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人生的生活經歷,體驗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教師之友,2004(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一中明發濱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