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挖掘“文”情“言”趣,從而使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光彩。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究,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改變文言文教學方式。
關鍵詞:“讀”字當先;授之以漁;摘錄;積累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卻成為現代中學生口中的青橄欖,雖口留余香,卻深感其苦。那么,苦從何來?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接受;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灌輸;以背誦為中心,一味強調記憶。文言文教學也陷入了困境,教師亦陷入困惑之中。本人認為可采取以下“捷徑”,來挖掘“文”情“言”趣,從而使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光彩。
一、“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童趣》的“項為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再如《岳陽樓記》“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中“湯湯”讀“shāng shāng”。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讀之以樂、讀之以趣、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真正樂趣,讀多了以后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
二、教會方法,授之以漁
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范語言。翻譯前,要求學生先看懂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義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后按照語言規范要求,作出增補。
三、觸類旁通,重視摘錄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后者是“或許”的意思。再聯系《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中的“或”與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筆記,便于復習。至于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么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
四、強化積累,鞏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識需要積累,說白了就是要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在此基礎上,設計適當的閱讀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適當進行課外文言的閱讀,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就能收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跨越時空,古為今用
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傳,是因為它與今天人們的思想感情有著相通之處,今天讀來仍然能產生共鳴。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架起一座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如學習《童趣》一文,學生了解作者沈復童年時的物外之趣:觀蚊成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如何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學生知道主要在于細心觀察,展開聯想想象。作者是通過仔細觀察,充分發揮聯想想象而獲得的物外之趣,是童真之趣,是高雅之趣,是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表現。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進一步反思:在生活中,你有哪些行為是高雅之趣,哪些行為是低級趣味?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給別人起外號、取笑別人的不足之處,看似微不足道,卻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我們平時都應該修養自己,才會成為一個真正有情趣有品位的人。通過這樣的探討,讓文言文古為今用,增長知識,浸潤心靈,解決困惑,學生也會樂于走進文言世界。
教無定法,但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究,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文言文教學的沉悶局面,一定會被生動活潑所取代。
(作者單位 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