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性教育,就是適應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學習生活能力為目的一種教育方式。它著重在于培養積極樂觀的性格,養成有愛心,熱愛勞動,勤于思考的習慣,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善于和人交往的能力,摒棄學生不良的學習生活行為,剔除思想中不健康成分,從而使青少年對自我成長有新的認識的過程,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行業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以及獨生子女問題導致許多青少年不能健康成長,成年后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獨立意識欠缺,性格孤僻,心靈脆弱,難以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經受不起困難與挫折的打擊,遇到事情不能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面對現實分不清是非曲直,缺乏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教育從娃娃抓起”,不但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學習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健康成長,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因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培根語)。
養成性教育應該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只有正確地認識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青少年是從兒童向成年人發展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身體發育由不完全趨向完全,思想由不成熟漸趨成熟,性格由不穩定逐漸穩定。在這個時期,青少年對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決定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個人態度及價值取向。由于青少年這個年齡階段思想性格的不穩定、不成熟、不完全,才會使他們遇到事物總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自己認為是好奇的、快樂的、沒有約束的,就去做,反之則不去做。這純粹是一種膚淺的感性認識,如果不能夠正確引導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往往會在他們的思想里積淀下來,久而久之,形成感性的生活習慣,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只是憑著自己的固定思維,不能正確地處理事情,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健康的成長。因此,正確地引導,積極培養青少年的良好生活習慣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實施養成性教育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養成性教育要做到細
劉備曾經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就應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學生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每個細小的環節,包括性格,興趣,獨立自主的能力,與人交往,培養喜愛美好的事物,落實到他們的一點一滴。教導學生仔仔細細地閱讀《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分清是非,在生活中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反復復地,持之以恒,形成習慣,滲透到性格中,使其終生受益。
二、養成性教育要做到實
也就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按照事物的規律來做。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要有一種“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的態度,讓青少年接受現實,承認現實,讓他們明白眼中的社會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的社會蓬勃發展,主流是好的,盡管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只是暫時的,相信我們的未來會更美好,不美化也不丑化。應該正確認識,社會的發展是靠勞動人民推動的,是在真理與謬誤的斗爭中前進的,是靠辛勤的汗水創造的。遇到事情不要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冷靜頭腦,正確對待,不要因害怕而躲避,要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
養成性教育還應該懂得運用法律。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依法辦事應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小教育學生知法懂法,能夠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使他們認識到法律是生活的底線,應該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辦事,長大后才能做一個守法的公民,不會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三、養成性教育要把握度的原則
物極必反,任何事物超過了適應范圍就會走向反面,真理和謬論一線相隔。每個學生有自己的個性,就是同一學生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認識。他們一旦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后要改變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學生情感和思想認識并非一致,再加上學生個性的差異,不同學生對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認識,在教育當中應該根據不同情況做到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對學生的各種過錯行為,先分析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是青少年成長階段心理特點造成的還是家庭、社會的影響造成的,再針對產生根源及時糾正過錯,這樣才能徹底地教育學生。
只有把社會、家庭、學校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受教育者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時,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也才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石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