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核心課程——電工電子操作開發為例,介紹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開發過程,以此作為課程開發的借鑒。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典型工作任務;學習性任務;學習情境
2004年,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聯合頒發了《職業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重點指出“課程開發要在一定程度上與工作過程相聯系”的課程設計理念,遵循企業實際工作任務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因此,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必須打破傳統學科知識系統化的束縛,將工作過程、學習過程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在整體性分析的基礎上,對原有學科知識進行解構,圍繞工作過程進行重構和序化,開發出工作性的學習情境,建設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
電工電子操作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計算機網絡等專業開設此課程,它不僅對本專業后續的學習很重要,也跟學生今后的工作有著直接關系,這就決定了該課程在電類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我院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目前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到存在以下問題:(1)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相對下降;(2)學生普遍感覺課程內容抽象,厭學情緒嚴重;(3)教、學、做不能有機的結合,理論不能為實踐服務;(4)對學生的社會能力和職業關鍵能力的培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這些現象不得不令我們想到:我們的課程目標定位、課程設計、課程的實施、教學組織形式存在許多問題。為此,應進行基于工作系統化課程的改革。
一、學習領域課程定位
電工電子操作課程是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為深入學習本專業——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網絡布線后續課程打下基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電工操作基本技能、掌握基本電路的測試、調試等基本職業技能。本課程旨在培養從事電工技術、電器設備的運行、維護、安裝調試等第一線崗位的專業技術人員。
二、課程總體設計
學習領域課程總體設計思路:電工電子操作學習領域是把電工技術、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知識整合在一起,采用“教、學、做”相結合的引導文教學法,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按照真實的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選擇典型的學習情境載體,并分別涵蓋相關工作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
學習情境選取崗位群進行的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同時遵循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考慮學習情境的實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確定本學習領域各學習情境的具體內容。設計6個學習情境,每一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電工操作安全、導線連接與絕緣恢復、電工識圖與繪圖、照明電路安裝與檢修、簡易直流穩壓電源分析與制作、電子秒表分析與制作學習情境。
三、學習領域目標
本學習領域的目標是通過六個典型的工作任務的完成,使學生學會電工電子技術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培養學生維修電工和電子裝接工的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組織能力,培養學生與人交往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沉著應變、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為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崗位核心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課程的實施
師生為完成某一具體的工作任務并注重整個工作過程而展開的教學行動,它以真實工作環境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將課程按類別分為若干技術或技能單元,每個技術或技能單元作為一個教學項目,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單元式教學,每個單元教學都以應用該項技能完成一個作業來結束。
五、結論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依托職業工作載體,實現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協調,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但在課程整體設計時,應結合課程性質和能力目標,合理借鑒,依據完成任務的需要設計相對完整的工作過程,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反思與控制能力的培養、經驗與策略能力的獲取,最終檢驗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質量的是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F·勞耐爾(Felix Rauner).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路建彩,褚建立.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02).
[4]辜東蓮,丘東曉.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任務及其說課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08).
(作者單位 武威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