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習慣,增強閱讀的自覺性、指導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知識內化,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素養。
關鍵詞:學生;閱讀;習慣;能力;培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他學科的教學也離不開學生的閱讀。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結合教研活動,談談學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
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閱讀興趣是推動閱讀過程的內驅力,培養閱讀興趣,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閱讀教學永恒的追求。只有調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得到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課堂教學啟發情趣。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拓展視野,從寫作背景,作者成就及相關軼事等方面加強渲染,使學生在課內有“意猶未盡”之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
用故事激發興趣。堅持每天課前組織學生講故事,讓學生把課外閱讀中了解到的經典故事在同學們面前展現出來。通過學生講故事的形式,不僅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對于讀書少或不愿讀書的孩子來說,聽故事是沒有負擔的,反而能從講者的聲情并茂中產生愛聽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
搞活動提高興趣。在大量的閱讀中,學生掌握了許多的精妙詞句,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成果”,比如,組織學生辦“主題閱讀報”,在搜集、閱讀知識的基礎上,展示精彩美文,名言警句,名人軼事等;組織學生辦“個性文集”,展示自己的作品,包括作文、讀后感、摘抄、批注等。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激發了閱讀的熱情。
二、培養習慣,增強學生閱讀的自覺性
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使學生形成閱讀的自覺意識與自覺行為。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要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閱讀實踐中養成的,教學中,及時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培養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的習慣;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提倡動筆,隨時摘錄,做好讀書筆記,寫讀書批注或心得等習慣;閱讀時勤翻閱工具書的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提高閱讀的自覺性,發展閱讀能力,改善閱讀品質,有助于增進閱讀的理解和速度,提高閱讀的效益。
三、指導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閱讀方法是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而在閱讀過程中所采用的閱讀行為方式與手段的總和。
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選用的閱讀方法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朗讀、精讀、瀏覽和略讀是教師常用的閱讀訓練方法。朗讀是閱讀的最基本方式,作用是促進眼、口、耳、腦等感官全面活動,強化情感體驗,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精讀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詞的閱讀方法,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瀏覽和略讀是在實際閱讀中用的最多的方法,作用是能迅速了解一本書的大意,判斷其價值。良好的閱讀方法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水平。
四、知識內化,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學生有了大量的閱讀,但是如果是讀而不思,缺少內化過程,仍然是語感不強,語言不豐富。所以,可以從讀、思、說、寫(編)等各個環節來指導學生內化與吸收語言。讀,多讀精彩段落,讀通,讀懂,讀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詞佳句、優美意境、人物精神和縝密思路積累于學生胸中。思,勤于思考,不僅要想文章哪些是美的,還要思考文章是怎么表現美的,積累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技巧。說,復述閱讀內容,用學生的話,鞏固消化閱讀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內化為學生的言論、思想。寫(編),寫感悟,編小報,把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圖畫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過程,是閱讀的質的飛躍。
總之,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要靠長期的大量的閱讀積累才能形成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他們正確的閱讀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素養。
參考文獻:
和學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2.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