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識字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識字習慣,發展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人文價值和人文精神。識字教學應從課堂延伸出去,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廣泛識字。小學階段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寫字,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
關鍵詞:人文性;生活識字;書寫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將直接關系到閱讀開始的早晚和閱讀能力的強弱。然而,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不夠扎實的。
一、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工具性,輕人文性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把識字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運用所學的生字,一味地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識字教學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識字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識字習慣,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人文價值和人文
精神。
(二)重課堂,輕生活
識字在傳統教學中是指學生在課堂上所習得的生字,把識字的內容局限在教材中,把識字的空間局限在課堂上,限制了學生識字的熱情。識字教學應從課堂延伸出去,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廣泛識字,讓他們感到處處有語文、處處有課堂,從而更加主動地去尋找更多的識字渠道。
(三)重識記,輕書寫
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是“君子動口不動手”,把寫字這個環節安排為隨機環節,課堂上有時間就寫,沒有時間就課外再寫。其實,學生當堂寫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光說不寫或過后再寫,容易形成字形“消化不良”。
二、讓低年級識字教學得到有效落實的思考
(一)關注人文性
1.在溯源文化中識字
漢字蘊涵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每個漢字都有著優美動聽的故事,每個方塊字都展現著奇妙多姿的形象之美。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追溯漢字悠久的演化史,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漢字的知識,了解祖先在造字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對先人的敬佩,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例如,一年級上冊《冰花》一課,教學“看見”一詞時,讀準“見”是一個三拼音節。
出示:甲骨文■ 小篆■ 楷體■
教師相機講解:甲骨文中的“見”是由一個人和一只眼睛組成的,在小篆中的“見”是由“目”和“人”組成的,最后演變到現在的“見”。理解“見”就是“用眼睛去看”的意思。
2.在看圖說話中識字
教師借助圖片展示創設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說話中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5》一課,教學“桃子、梅子、西瓜”時,教師先出示課文中的水果圖片,學生介紹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接著出示夏天其他水果的圖片,學生說話:夏天的水果真多呀,我喜歡吃的水果有 、
和 。最后出示課文中全家人吃水果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這些美味的水果,多開心呀!你會把水果先給誰吃呢?為什么?在看圖說話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詞語,再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3.在講述故事中識字
教師通過講故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6》一課,教學“牽牛、織女、北斗星”時,教師一邊播放多媒體課件,一邊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動情地給學生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同學們,如果現在你是小丁丁,你記住爺爺說的話了嗎?爺爺是為了告訴自己的小孫子生活的道理:勤勞的人一定會擁有最真摯的愛情。同樣,這些生活的道理,也深深地烙在學生的心里。
(二)關注生活識字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學生盡快地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世界,以吸收各種信息,拓展想象和思維空間。
1.校園環境識字
我們的校園有標語、路牌、展板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識字教學的學習資源。我們要善于發掘這些識字的資源,鞏固識字的同時,拓展識字量。例如:(1)認識我們的學校:帶領學生認識學校,讓學生在觀察與發現中識字,“向善樓”“向上樓”“藝韻樓”“稻香樓”等很多生字,學生不但認識了它們,還了解了這些文字所代表的含義。(2)認識同學的姓名。開學初,每個學生用A4紙寫了一份個人介紹,里面既有個人的照片,還有每個人的名字以及個人的興趣愛好。我把這些個人介紹都貼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命名為“我的新朋友”。這樣,學生既認識了新朋友,還認識了大量生字,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2.動畫片識字
學生最愛看動畫片了,學生對動畫片的名字、主人公的名字及相關內容如數家珍。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契機,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動畫片有關的字,學生興趣高漲。例如,小朋友最喜歡看《喜洋洋和灰太狼》,可以相機識記里面主人公的名字——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和小灰灰等。
3.動手識字
動手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喜歡的生活方式之一。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食品、飲料的包裝,電視上的廣告,還有各種報紙、雜志的刊頭等,這些都是學生識字的好材料。學生把收集起來的資料,剪剪、畫畫、貼貼,制作成圖文并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自己收集、整理、編排,正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舉辦“水果超市”“秋天的田野”“動物運動會”等識字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收集有關材料,并交流收獲,讓學生在模擬創設情境中,愉悅地識字。
三、關注寫字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要求小學階段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寫字,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寫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生字規律,有扶有放地指導書寫。例如,一年級下冊《識字6》一課,教學獨體字“丁、斗、女”,強調寫好獨體字有訣竅,就是抓住關鍵筆畫寫到位。教師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三個字里面有一個共同的筆畫——長橫。長橫關系到一個字的端正和平穩。復習長橫的寫法——起筆稍頓,行筆輕快,收筆再頓一頓,方向左邊低右邊高。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三個字的長橫位置不一樣。丁,長橫在橫中線上方起筆,比較平穩。斗,先寫兩點,長橫在橫中線下方,微微上斜,最后寫懸針豎。女,長橫在橫中線上。像教師這樣控制長橫的長短、方向和位置,能幫助你寫好這三個獨體字。教師寫完后,請學生認真把這三個字寫一寫,先看字帖,寫完一個后再和字帖對照。學生評價后,繼續寫生字,要求一看二寫三對照,抓住關鍵筆畫寫到位,一個要比一個好。
參考文獻:
[1]黃亢美.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手冊.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方利春.動手識字趣味濃.小學語文教師,2011(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