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堂教學不僅要借助教材達成課程標準的要求,更要借助教材拓展學生思維。將校本課程與美術課程有效結合,既能達成課標要求,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校本課程;美術課程;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幾個年頭,在此次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的課程標準。在課程管理上也由原來的集中管理改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每所學校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地域特點設置本學校課程——校本課程。因為“一套相對靜止的教材永遠無法承載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而無數有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的展開與實施,最終才能匯集為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材是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在編寫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材的過程中,應該完整把握《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科學建構教材的框架體系,使編寫的教材具有基礎性、趣味性和開放性。同時,在遵從《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鼓勵教材編寫的多樣化,以適應各地的美術教學實際。”
筆者在美術課教學中嘗試與校本課程整合,把校本課程內容融入美術課堂中。我校校本課程為“我心中的樹”,該校本課程以“樹”為發散點,也就是以“樹”這個物象為中心,調動起師生大腦里儲存的有關樹的各種信息,使師生思維的觸角延伸進入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等領域,在頭腦中構建一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生命科學的思維網絡與知識學習網絡。而美術課堂能很好地詮釋“我心中的樹”這一校本課程的內涵。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結合“我心中的樹”校本課程進行開展,既拓展了美術課程內容,符合課程標準指出的美術課程要承載變化的世界,又達成了課改精神中根據地域特點,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依據教材中的內容與校本課程進行整合
美術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學內容依然依據教材進行,因為教材是學生美術學習的基礎,具有普遍性。在進行基礎性美術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校本課程對教材進行拓展。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同類色與鄰近色》的目標要求為“讓學生掌握同類色與鄰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其學會辨識同類色與鄰近色。學習運用同類色、鄰近色的相關知識去完成一幅裝飾畫或生活用品設計。”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收集秋天的樹葉,觀察樹葉的顏色變化,并且利用落葉進行拼擺設計。在人教版第14冊《單色版畫》一課中要求學生利用版畫雕刻草、樹或者是以“樹”為主題的創意作品,既完成了學時目標同時,又結合校本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在教學內容基礎上拓展內容與校本課程進行整合
美術教學中除了依據教材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我心中的樹”校本課程要求學生利用樹葉粘貼作品或者雕刻作品,利用樹枝拼擺作品或者制作作品,還曾經與學生一同嘗試過根雕藝術。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優于課堂教學的創意。新課改的精神不僅要求美術教師教好文本,更要求美術教師要借助文本去教,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更能創造美。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在學生的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素材,有待我們去開發和利用。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們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等規定性課程的同時,積極探索校本課程的開發,并把校本課程與美術課程結合起來,使美術課程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勝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