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疑自悟,創設情境,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
語文教學是整個基礎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疑自悟,創設情境,才能充分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一、從興趣出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創新能力
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才有內驅力,才會全神貫注,這樣,學生內心才是愉快的,行動才是積極的,思維、觀察、想象等多種智能活動,才是最主動、最有效的,學生的發散求異思維才能得到鍛煉,創新能力才會得到培養。
教學中,我力求教學方式、方法的新穎性。課堂上以豐富有趣,邏輯性、系統性很強的內容及生動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想盡辦法減小知識難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更高的求知欲。例如,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是個知識難點,一般教師偏重于“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等規范句式的循序固定模式的指導,學生思維幾乎集中在同一個表達方式上,這樣,就遏制了學生的發散求異思維,乃至千篇一律,長此下去,終究會越學越死,更無興趣可談。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大膽進行了貼畫、繪畫中學說話和學寫話的嘗試。在學生手里,有許多圖片,這些圖片、貼畫色彩鮮艷,內容生動,由于貼畫多來源于動畫片,所以學生非常喜歡也非常熟悉,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說話、寫話的材料。首先從貼畫人手,讓學生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貼畫或圖片,貼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細心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圖的內容,一下子課堂氣氛活躍,有的學生平時最愛看動畫片、卡通畫等,一聽說老師讓看貼畫說一句話,認為太簡單了,于是爭先恐后地搶著站起來說,同學之間互相補充,有的同學甚至把整個故事情節講得很細,于是鼓勵他們把自己說的寫下來,看誰寫得好。有此基礎,學生都覺得看圖說話、寫話就不難了,而且很有意思。學生有了興趣,我鼓勵他們自己畫畫,然后用幾句話把圖畫中內容寫出來;或者自己寫幾句話,自己充分發揮想象力,給話添畫。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學生的各種智能又得到充分利用。隨著老師的配樂引語,把學生帶到了萊茵河邊,仿佛每個學生都像貝多芬那樣借著清幽的月光在幽靜的小路上悠閑地散著步,忽然聽到茅屋里傳出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并且就是貝多芬的曲子時,我打破平靜,立刻問學生,這時貝多芬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呢?學生一聽問題,立刻就來了興趣,認真地讀起書來。通過引疑設問,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引出下文,也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求異創新能力充分得到培養與發揮。
二、促學生質疑,在自疑自悟中培養創新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少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賴性。學生被束縛,其創造個性受到壓制和扼制。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多問、敢問,然后教他們從課題、標點、重點字、詞、句、段和人物的言行等方面去學習提問的方法。學生會問了,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讀書解決或小組討論解決,通過自讀、自思、互相交流,悟出答案。
質疑是發現,發現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會分析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對問題的解決絕不滿足于得到結果,而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提高創新思維的質量,達到能力的再提高。
三、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的創造性學習氛圍及情境。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對草原的描寫,創作一幅畫。他們一聽畫畫,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他們通過顏色涂抹體會到了小丘線條的“柔美”,渲染草原的“翠色欲流”。加上教師運用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草原的美景,耳邊響著群馬狂奔的馬蹄聲,學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麗之中,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狀態,有些學生聽著音樂竟然隨著節奏做起了騎馬狀。在這種情境之下,學生有了創作欲望,能大膽去想象,積極思考并積極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我們教師應該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激興趣、促質疑、創情境”的方法,點燃學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利.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教創新,2009(01).
[2]夏同軍,王桂標.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教育,2003(03).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