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實際教學出發,體現鄉土地理教學的具體實施,分別從激疑引導式、對比啟發式、類推聯想式、情景描述式等角度,明確教學中不同地區鄉土地理教學的特點,因地區別,從實地出發,把學生的學情和地理環境的特點有機結合,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鄉土教學;激疑引導;對比啟發;類推聯想;情景描述
鄉土地理展現的是本鄉本土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是最生動、最直觀的感性材料。根據“由近及遠”和“由書籍到未知”的教學原則,地理教學應從附近地區、學校周圍的地理現象開始。加強鄉土地理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強化地理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談談在地理課堂中如何加強鄉土地理教學。
一、激疑引導式
激疑,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引導他們在生疑—釋疑—質疑的循環往復中,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矛盾運動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如,講授“為什么要尋找新能源”時,應強調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除水力以外,主要來自煤、石油、天然氣等非可更新資源,這些資源一旦用完就不可能再生。為了防止礦產燃料用盡之后的能源危機,必須要開發新能源。聯系當地居民生活,首先引起學生對自然資源即將耗盡的憂慮,進而引導他們深入學習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二、對比啟發式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系的方法對一些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比較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在分析比較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頭腦積極思考去獲得知識,加深印象。如,講到“東亞沿海與內陸的經濟差異”時,可以對比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提出疑問:“為什么中國西北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原因:東亞西部內陸地區由于高原山地較多,氣候干燥,人口較少,經濟相對落后;而東部沿海氣候溫暖濕潤,平原較廣,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三、類推聯想式
對教學中的一些難點教材,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性知識中去捕捉那些有助于突破難點的東西,用它引起學生的相似性聯想,通過概括化的智力活動,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講授“等壓線”時,可利用學生的經驗并結合課本一語帶過,因為前面已經學過等高線和等溫線知識。只要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和延伸,就不難理解等壓線的含義,進而讓學生學會閱讀“高低壓分布示意圖”,在此基礎上,再轉入下節內容的教學和基本解題技巧的訓練。
四、情境描述式
教師講課繪聲繪色、生動形象的描述,配合恰如其分的動作手勢和健康傳情,以情態助語言,給學生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使教學形象化,引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激活學生的思維,以達到實現教學任務的目的。如,介紹三峽“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矍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兩岸連山,略無厥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對于從沒有見過長江的學生,這樣的講述猶如教師帶著他們到三峽去旅游,不但加深了對長江三峽的印象,更激發學生深入了解祖國錦繡山川,了解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熱情。
總之,“地理環境到處包圍著人,就像水包圍著魚一樣。對學生來講,地理是從教室、從學校庭院、從自己的鄉村街區開始的。”鄉土地理是地理的基礎。只要每一位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適當注意方式方法,無疑對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1992.
[2]庫拉佐夫.地理教學法.正風出版社,1953.
(作者單位 寧夏鹽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