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一系列措施,讓幼兒愉悅地進餐。
關鍵詞:幼兒;進餐;習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健康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決于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進餐習慣。作為幼兒教師,不僅對幼兒身體發(fā)育加以照顧,還要對幼兒心理加以保護,因此,我們要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huán)境,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幫助幼兒真正愉悅地進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改善偏食、挑食情況
許多家庭中普遍存在重智力開發(fā)、輕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現象,于是造成孩子吃飯?zhí)籼蕖⑻羰场⑵车炔涣歼M餐習慣,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3~6歲幼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旺盛時期,平衡膳食,合理的營養(yǎng)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物質條件,我們抓住幼兒喜歡模仿、愛聽表揚的特點,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以期望能改善孩子偏食、挑食的情況。如,很多孩子不喜歡吃海帶,一碰到吃海帶燒肉或骨頭海帶湯時,孩子吃飯就特別慢,不僅吃飯時間拉長,而且把海帶絲粘得桌上、地上都是,給保育阿姨的清潔工作也增加了難度。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通過故事“大脖子的由來”“海帶自述”幫助孩子了解海帶對我們的營養(yǎng)價值,一方面告訴孩子哪些明星喜歡吃海帶,還有老師可喜歡吃海帶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和老師一樣愛吃,并及時表揚,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帶動幼兒爭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二、參與食物制作,珍惜勞動果實
剩菜剩飯現象不僅在幼兒園中普遍存在,在家庭中更是不被家長當回事,單單的說教形式已無作用,于是我們開展了“我是小廚師”活動。比如說,每周五的面食,我們輪流讓一個班參與制作食物,包餃子、搓面團、做饅頭……實踐證明,只要是自己做的食物,吃起來才格外香,進餐秩序也好,更別說有剩菜剩飯了。
三、逐漸加量,響應光盤行動
如今,很多飯店都會在桌面上放一個溫馨提醒“光盤行動”,我們也特意開展了光盤行動的主題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光盤行動的意義。之后,在給幼兒分發(fā)午餐時,我們嘗試刻意不一次性把所有的飯菜量加給幼兒,而是故意留一部分飯菜。在飯菜相比以往少的情況下,幼兒更能“超前”吃完午餐,這時教師及時作出表揚,進而鼓勵幼兒再添一碗,等幼兒吃完后,在全班幼兒面前進行表揚“某某小朋友今天真棒啊,吃了兩碗,而且吃得真干凈,響應了光盤行動,來,獎勵一個大蘋果!”其他幼兒紛紛效仿,我們發(fā)現,幼兒不僅做到了光盤行動,更在無意識中,他們飯菜的攝入量比平常更多。
四、輕松交談,保持愉悅心情進餐
在午餐環(huán)節(jié),常常能聽到這樣善意的提醒:“好好吃,別說話!”“把碗里的飯菜吃干凈點!”……原本愉快的進餐頓時嚴肅起來。在傳統(tǒng)觀念中,幼兒必須遵守這種傳統(tǒng)美德,時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飯,但從生理特點來看,教師對吃得慢的幼兒催促,以及對規(guī)則不時的提醒,給了幼兒太大的壓力,使幼兒的神經處于緊張狀態(tài),影響了食欲,引起幼兒情緒的反感、緊張,造成厭食、畏食。而愉悅是內心發(fā)出的一種情感,在進餐中交談,能讓我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富于創(chuàng)造性聯想,給幼兒適度的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也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只要進餐活動中,幼兒愿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語,沒有影響其他小朋友或破壞進餐活動,個性行為就不應受到紀律的束縛。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對于幼兒不喜歡
的食物,幼兒從不入嘴到勉強能吃一點,再到多吃一些直至吃完自己的量,甚至開口再添,每一點一滴的進步,教師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為事小而吝嗇你的表揚和鼓勵,幼兒會因為你的贊許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凌雁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