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才能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就在探究與實踐情境、討論爭辯情境、實際應用情境、創設競爭情境中,如何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闡述一些實際的做法和
體會。
關鍵詞:數學課堂;情境;體驗;感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創設各種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要重視學生情境的創設,它能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讓學生在情境中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去思考學習,在體驗中探索感悟。
一、讓學生在探究與實踐中體驗學習數學的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是從動手實踐操作中開始的。盧梭認為:“通過兒童自身活動獲取的知識,比從教科書、他人那學來的知識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們的身體和頭腦得到鍛煉。”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大腦一直處于興奮狀態,操作時,高漲的學習情緒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探索學習知識,帶動大腦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情境,多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都能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數學的魅力。
如,教學“8的加減法”時,課前我讓學生從家里帶8粒蠶豆,準備課堂上使用,我又在每張桌子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小圓圈,學生感到很新奇,覺得莫名其妙,都好奇地睜大眼睛。課堂上,我微笑著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做個游戲,游戲的要求:同桌每人將8粒蠶豆往圈里擲一次(教師演示),分別記下圈內、圈外各有幾粒蠶豆,根據記錄的結果,列出加、減法算式。同時要求:做得快的可再做一次,看哪組得出的算式既對又多(教師規定時間)。等待學生都擲完一次后集中反饋,關于8的加減法算式便全部出來了。這節課,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了8的加減法的知識。課后,有的學生還意猶未盡,還玩著課堂上的游戲。
二、在討論爭辯情境中體驗學習的精彩
馬克思曾經說過:“真理是由爭辯確定的。”沒有爭辯,就無法“別異同”“辨是非”。小學生喜歡爭強好勝,我們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一心理,創設“討論爭辯”的情境,使學生滿足愛表現的心理。在爭辯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能力得到提高。在討論爭辯的過程中,學生情感的互動,思維的碰撞,完善了自我教育。
如,在學習“分數的認識”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把一個蛋糕分成四份,每份一定是這個蛋糕的四分之一。一場激烈的爭辯由此展開。正方代表舉起手中的圓片說:“一個蛋糕可以看成一個圓片,我把這個圓片對折之后再對折,是不是把這個圓片分成了四份?”反方:“是。”正方代表剪開圓片拿起其中的一份,問:“這份是不是圓的四分之一?”反方:“是啊。”正方洋洋得意:“既然是四分之一,為什么不同意這種說法?”反方代表有條不紊,順手把圓形紙片隨意撕成大小不等的四塊,高舉著分得的四塊質問:“這是分成四份嗎?”正方:“是。”反方舉起小小的一份:“這是圓的四分之一嗎?”正方:“不是。”反方緊追不放:“既然不是四分之一,那這道題就不對了。”正方心悅誠服。這時,教師又追問了一句:“那這道題再添加什么條件就成立了?”正反雙方齊說:“再添加‘平均’二字就成立了。”整個辯論過程圓滿結束。最后,教師做了評價:“感謝正反雙方同學,你們的發言太精彩了,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師佩服你們敏捷的思維、善辯的口才。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課堂上響起了掌聲。一道簡單的判斷題,逐漸地讓學生在辯論中由模糊到清晰,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思辨的樂趣。
三、創設應用情境,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師應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的教育與培養,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數學知識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從中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如,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后,可結合“六一”節教室要進行環境布置,讓學生進行一次“美麗教室我的家的設計”,讓學生計算教室四周拉上彩帶需買多長,窗戶都裝上窗簾要買多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又如,在學習了“利息”的知識,通過讀書看報、上網等查閱資料,去銀行實地調查之后,讓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銀行工作人員,一組扮演儲戶,模擬演示儲蓄、取錢的過程。再提出問題,假如老師有一萬元錢準備存兩年,有幾種存法?存哪種好?理由是什么?
教師要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創造充足的探索空間,拓寬學生的眼界,學生的思維就會開放。只有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生才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四、創設競爭情境,引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參與意識
小學生年齡小,喜歡爭強好勝。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適度地采用競爭手段激發學生,鼓勵學生,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在小學一年級數學的加減法計算教學中,因為加、減運算是其主要教學內容,所以要反復練習,而如果純粹的反復練習則顯得單調乏味。并且由于他們年齡小,注意力很難集中,特別到了練習環節,許多學生會走神,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合適的練習情境,才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比如,練習中采用“找朋友”“首尾相接”“奪紅旗”“送信”“摘桃子”等游戲方法進行。小學生最喜歡做游戲,他們在游戲中可以學到知識,也可以鞏固知識。學生在游戲中不自覺地會產生競爭意識,從而培養他們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當學生學會了計算方法后,我便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事先我讓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同學手中各拿一張數字卡片。比賽規則是這樣的:隨著老師喊“開始”口令,各組每個接到卡片的學生,用上一個同學的得數接下去編一道算式,這道算式既可以是加法算式,也可以是減法算式。算出的結果傳給下一位同學,下一位同學接著算。各小組成員同心協力爭第一。這樣的首尾相接游戲,對學生來說非常感興趣,學習熱情很高,效果很好。從這個游戲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人的智慧和品格發展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是體驗和感悟,教師應善于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感悟。
參考文獻:
周成平.新課程名師教學100條建議.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肇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