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養生學認為“生命在于動靜結合”,并提出了“動過則損,靜過則廢”的觀點。該觀點對于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堂同樣適用:課堂教學必須要動靜相宜,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關鍵詞:動靜;思想品德;課堂
一、課堂需要“動”起來
1.讓教學內容生動
當學生感慨于從語文課上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數學課上明白了代數與幾何,從英語課上學會了abcde,從地理課上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音樂課更是讓他們陶冶了情操……
每每這時,思想品德課總是會被學生有意或無意地遺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原來的思想品德課的主觀、枯燥、空洞的理論說教造成的。所以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教師就必須精心于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跌宕起伏,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首先,教師要能夠選取具有時代感,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效信息穿插于課堂教學。盡量避免過于陳舊,反復使用,毫無新意,與學生距離甚遠的信息。其次,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讓學生看到鮮活的畫面,聽到真實的聲音,避免一味講述所造成的課堂氣氛沉悶。
2.讓學生參與活動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所謂主動參與,主要是指讓學習主體——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創設與教學內容密切關聯的情境活動是加大學生主動參與力度的有效途徑。
首先,有效設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避免設問晦澀難懂、大而空泛或過于膚淺。組織課內外活動,方式上加強游戲性、趣味性和普及性,內容上加強時效性、啟發性和實踐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
其次,課堂也需“靜”下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只能做個老老實實的聽眾和被動的接受者,所以課堂安安靜靜甚至死氣沉沉。課堂也需要適時地“靜”下來。
(1)靜下來傾聽
①傾聽教師的講解。雖說新課標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但教師不是個旁觀者,他是課堂的主導:精彩的導入,適時的引導,恰當的點撥,方向的把握,精辟的總結。老師的話變少了,但卻更珍貴了,字字如金,為了避免錯過了教師的重要講解,因此要“靜”。
②傾聽同學的發言。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善于傾聽他人的發言,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或者從中受到啟發和提醒,了解更多的知識。可是有的學生把心思更多地放在自我表現上或者由于紀律性不強而做不到靜下來傾聽。因此還是需要“靜”。
(2)靜下來思考
思想品德課是要給學生帶來思想啟迪,引發對各種事物、對社會、對人生思考的一門課程。老師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突破口,引起學生思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必須知道“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引火線’”。他還說:“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進行緊張的思考。教師要珍視這樣的時刻。課堂上應當經常出現這樣的寂靜。”千萬不能讓熱鬧的活動侵占了學生靜下來思考的時間。看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機會,給課堂多一些安靜,實際上是給學生搭建了更寬闊的參與的舞臺,也同樣是一種積極的參與。
(3)靜下來閱讀
學會自主閱讀也是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科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和習慣。當學生拿到一本書、一單元、一課、一框題或者一目內容的時候,他是否知道該怎么看,看什么,教師要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思維產生碰撞,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深刻體會,融會貫通,心靈震撼。所以讓學生能夠靜下來閱讀很實在,也很必要。
二、動靜巧結合,激活思想品德課堂
以我剛上過的思想品德七年級《挫折面前也從容》這一課為例,“動靜結合”就能使我的這堂課更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由八個教學活動組成,分別是:小調查、Flash歌曲欣賞、講述故事、《千手觀音》節目回放、現場分析、創新競技場、經驗交流和給一封E-mail回信。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參與意識。學生參與活動,時而侃侃而談,時而熱烈討論,時而被美麗的畫面所吸引,時而對話交流,氣氛比較活躍。“動”即體現在此。
在八個活動使課堂動起來的同時,也要與精巧結合。每個活動之前或之后我都創設情境或提出要求使學生發揮思維的能動性。例如,在欣賞完詼諧幽默的Flash動畫歌曲《最近比較煩》,學生很開心,我就問他們歌曲里唱到最近煩什么?緊接著讓他們說說自己有什么煩心事?這時他們就會聯系自身情況,仔細思考。這樣無疑得益于將課堂巧妙地動靜結合。
凡事須有度,“過猶不及”。死氣沉沉的課堂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失敗的課堂,但熱鬧的課堂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把握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需動則動,該靜則靜,亦動亦靜,動靜結合。當然,動靜只是課堂形式上的表現,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通過優化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和精神財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揚子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