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什么叫學問?就是要學怎樣問,就是學會思考問題。”學生恰到好處的提問能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提問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挖掘、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變學生課堂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對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創新精神、全面達成數學教學目標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去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敢問
敢于提問題是課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成功教學的基礎,在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感到心情舒暢,精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盡管教師精心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但會提問題的學生總是少數。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存在著種種心態。如,教學氣氛過于嚴肅,學生產生恐懼感,不敢提問,或是有的學生想問卻不懂如何尋難提問。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不僅要著重主體,還要開發主體,讓學生樹立自身的主體意識,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根本無關,都應給予熱情鼓勵,千萬不能諷刺、嘲笑。教師要始終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學生就會積極思考,敢于提問。
二、授其方法,讓學生會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中。由于他們缺乏生活經驗、背景材料和知識基礎,使學生發現不了問題,或是學生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心中有疑問卻不知如何提問。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如何提問做好示范,并在平時逐步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課題處質疑、從學習過程的困惑處質疑、從法則規律的結論處質疑、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質疑。另外,在引導提問題時要遵循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一步一步學會用恰當的語言提問,并進而達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新、問得有思維價值,逐步促進學生從“不會問”向“會問、善問”發展。
三、競賽引趣,讓學生樂問
在學習動機中,興趣是引發學習的最好的老師,是孕育動力的源頭。一節新課的開始若能根據教材的特點,顧及學生的智力基礎、年齡特征及學習環境創設新穎的導入情境,必然會引發學生帶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投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如,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上課開始,就逐一出示:113+98= 234+198= 564-298= 167-98= 這樣的幾道題,和學生開展一次速算,結果每次都是教師很快說出得數,這時學生心中有了疑惑,便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老師,你為什么算得這么快?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每次都是你贏呢?是不是有什么訣竅?……不等教師回答,學生便迫不及待地思考起來,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意識。這時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成功者,因而就主動地、積極地去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從而發現了規律,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實現了知識的再創造。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培養學生提問能力,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數學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積極探究,提高學生提問能力,做到敢問、會問、樂問。
(作者單位 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