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音樂滲透,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地域環境;形式美;生動具體;欣賞能力
一、不同的音樂旋律,顯示出不同的地域環境
同“勞動創造了人”一樣,音樂同樣來源于人類的勞動。人類的勞動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因而勞動的環境不同,產生的音樂旋律特色則有差異。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降水豐沛,人們在生產勞動中,衣單體薄,動作敏捷,在風雨中向自然索取人們需要的果實,因此產生的音樂多輕快圓潤,甘甜秀美;北方地區,氣候冷濕,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暫而涼爽,全年氣溫較低,降水較多,人們常年衣著厚實,生產生活中,勞作姿態憨厚,因而產生的音樂曲調厚實,旋律粗放,樂聲俊美;青藏地區,因海拔高而氣溫低,大氣稀薄,空氣潔凈,人口稀少,人們放牧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廣,相互之間的交流,往往會放開音喉,拖長音節,加大音量,因而產生的音樂曲調高亢,旋律厚實,節奏緩慢而小有起伏,音色宏美,韻味無窮。
二、音樂的滲透,展現出地理環境的形式美
在傳授地理知識,如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等自然環境知識時,把精選的音樂滲透到課堂中,形象地展現出地理環境的自然美和形式美,使學生體會到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精選了一批優秀歌曲和旋律,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學習祖國的四大高原時,可以精選《青藏高原》《信天游》《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和《蘆笙戀歌》等。音樂對自然環境的描寫,是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都不能達到的。《青藏高原》清晰空曠、節奏穩定、樂音回蕩,描寫出青藏高原崇高壯美的雪域景色,音樂的滲透,使人仿佛看到了青藏高原上一系列雄偉的山脈,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樂音顫抖、嘹亮,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遠看是山,近看是川”的真實寫照。流傳于內蒙草原的優美旋律,表現出草原上一望無際的特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的茫茫草原,遠遠望去,成群的牛羊在原野上奔馳,有些地方,汽車可以毫無阻礙地行駛。音樂引進課堂,由于其特有的描述地理事物的特點,刺激了學生的聽視覺,使學生感受的地理環境、地理現象、地理成因更完整、更完美,突出了地理環境的形式美。
三、滲透音樂的地理教學,使地理知識更生動具體
音樂的滲透,使地理教學出現了開放性的特點。傳統的教學,多采用一些靜態的固定的教輔工具。音樂的滲透,則要大量地使用錄音、電視、多媒體等,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課堂的直觀效果,使學生知覺更完整和具體。音樂又以其獨特的豐富的藝術性,以其他文字語言所不能表達的直觀性,表現出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和對立統一性。如,通過音樂滲透來傳授長江的地理知識,“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寬闊的臂膀,挽起高山大?!薄堕L江之歌》的壯美旋律回蕩在教室,長江的地理知識生動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冰雪融水哺育了長江的最上源沱沱河,流水淙淙,清清河水伴隨兩岸的雪山草灘,沁人心脾;河水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經橫斷山區和高山峽谷,陡降落到四川盆地,這里就是洶涌澎湃的金沙江和川江,在這里,或聽見峽谷壯美的驚濤聲,或聽到岸邊粗獷的號子聲。《長江之歌》主旋律的變化發展,曲調逐漸平緩或深沉,使人聯想到江寬水深的下游,千舟競帆的大河,稻香萬頃的河岸平原?!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币环忝赖膱D畫映入學生的腦海。音樂的滲透,不僅不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妨礙學生良好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而且會增加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使地理知識更形象、更生動。
四、地理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在教學中,要把音樂滲透到每一節地理課中。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滲透音樂方法的不斷改進,地理課一定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趣味性更濃,學習熱情增高,整體成績提高。反過來,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欣賞是循序漸進的,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美、形式美,所體現的內容是間接的、朦朧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钡乩碇R的掌握程度提高,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欣賞程度。古人云:天人合一曰真,意形合一曰善,情景合一曰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音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地理環境即社會自然環境的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和藝術美,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 湖北省枝江市江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