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看似行云流水、絲絲入扣,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不高。而如何讓平靜的課堂掀起思維的波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是困擾所有教師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教材;興趣;激勵;生物
以下是我的一點做法與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同仁們指點交流。
一、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一堂好課不是看教師講得是否頭頭是道,風趣幽默,而是看學生學得是否積極主動快樂,不是看教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下工夫。教師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其知識體系,熟知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知識點等,還要對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才能讓他們體會到“戰勝困難”、“柳暗花明”的快感,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當人們對某個問題有了興趣,那個問題就會像磁石一樣吸引他,隨時隨地自覺不自覺地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所以一節課的引入能否吸引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我在講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時,就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攝影師拍攝的有關胎兒的杰作,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奇特的世界——身體內部、細胞、各種組織以及人類如何被孕育,如何在母親體內生長并最終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一切顯得如此神奇和美好,它讓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身體從未有過的親近。
就在學生沉浸于神奇美好的生命世界時,我詢問學生:“你們想更進一步了解圖片中像蝌蚪一樣的精子的形成和周圍有美麗光環(營養細胞)圍繞著的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嗎?如果想,現在我們馬上來進入生命中的微觀世界,感受生命的創造過程吧!”這樣的引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使其從消極狀態轉變為積極狀態,從而激活了生物課堂,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重視提問和激勵
可能很多老師認為高中生已經長大了,沒有必要再像小孩一樣給予表揚和肯定。但我認為不管年齡多大,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同,所以在課堂上要適時地給予學生表揚和肯定,這樣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講生物的變異和人類的遺傳病這一節時,我提問:“為什么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和主要來源?”
一個平時學習比較好,但是不太敢發言的女生回答很正確,但聲音很小,只有旁邊幾個同學能聽到,于是我就故意提高了聲音,強調她回答得很好,只是剛才有部分同學開小差沒聽到,現在請你再大聲給剛才不認真聽講的同學再講一次,好嗎?這個女同學終于鼓足勇氣大聲說基因突變有新的基因產生,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最初的原材料,也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之后我面向全班給予了充分的表揚,不但說的對,而且聲音飽滿,內力充足啊!這樣一來不僅搞活了課堂,還給予了不敢表現的同學一個很好的榜樣,另外還警示了一些不認真聽課的同學,這真是達到了“一問多效”啊!
四、回歸生活實際,點亮思維靈感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所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讓枯燥的學問走進他們的生活,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拓展他們的探究樂趣,活躍課堂氛圍。通過討論,激活了課堂氣氛,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加深了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增加了自信,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把生活引進課堂,讓課堂再現生活的授課方式,既是對探究活動的反思與延伸,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有利于克服學生的心理疲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五、投入教學激情,引發情感共鳴
只有激情才能激發激情,才能點燃心靈圣火,撥動生命的琴弦;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誨永遠具有探究的魅力。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全身心地投入,用充滿激情的語言、飽滿的熱情、親切的笑容來感染學生,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豐富起來,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課、思考、交流、體驗之中,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高漲。這樣不僅讓自己快樂地進行教學,也為學生的快樂學習營造了一片廣闊天地。
這是我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小體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努力尋找更多更好的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記得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當作禮物一樣來接受。”只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善于發現,把握學生思維的切入點,精心準備,課堂一定能活起來,那教學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孫艷波.高中生物相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形式效果比較[D].山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