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課堂教學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只有做課堂生成的催化者、生成信息的裁剪者、生成教學的升華者,才能實現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使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精彩紛呈的動態變化的新特點。
關鍵詞:動態;生成;預設;意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教學目標。因此,教學不應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課堂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那么在動態生成教學中,教師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呢?
一、交往互動,教師是有效生成的催發者
“動態生成”需要有積極的“生態環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思維碰撞,有奇思妙想,需要教師為之搭建平等交流、真誠溝通的對話平臺,需要教師營造和諧合作的課堂氛圍,互動交往,需要教師創設足夠的彈性空間。即使如教師所愿,孩子們在課堂上有點子亮出,有靈感出現,要把它轉化為生成資源,也需要教師敏感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則,契機稍縱即逝,而且無法復制。
如,我執教《角的度量》一課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在學生練習量角時,突然有個學生叫了起來:“老師,我的量角器弄斷了,還有一個鈍角沒量,怎么辦?”我走過去一看,還有大半塊,于是,我說:“大半塊能否量出鈍角的度數?你們有辦法嗎?”過了一會,生1:“先用三角板在角內畫出一個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數,最后再用量得的度數加上90度,得到原來鈍角的度數?!鄙?:“把這個鈍角分成兩個銳角,分別量出兩個角的度數再相加?!鄙?:“可先把這個鈍角補成平角,量出補上的角的度數,再用180度減去補上的角的度數即可?!倍嗪玫南敕ò。∥殷@訝于學生們大膽的思維。
面對學生量角器斷了的事件,我的處理是尊重的、民主的。我以一個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開了心扉,放飛思想,進行真情“對話”。“你有辦法嗎?”引發了學生暢談自己真實的感受,通過在平等的交流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二、披沙揀金,教師是生成信息的裁剪者
學生畢竟年齡還小,而且存在個體差異,對問題及文本的解讀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教師在真情呵護孩子純真、稚嫩的童心,積極誘導學生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時,必須加強引導,及時調控,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的作用,為課堂定向導航。教師不能隨波逐流,要有“撥亂反正”的膽識;不能照單全收,要有取舍揚棄的智慧。要在課堂中不斷錘煉,練就一身“披沙揀金”的裁剪功夫,使學生能在活而不亂、趣而不俗、新而不謬的空間里暢所欲言,自由放飛,個性張揚。
如教學有關簡便計算的時候,我出示這樣一道題:學校門前有一個花壇,每排擺放19盆花,擺了這樣的2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教師要求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和理由。于是學生有以下算法:
(1)用豎式計算。理由是:這種計算方法最常用。
(2)19×21=19×20+19=399,理由是:21個19想成20個19加1個19,可以簡算。
(3)19×21=20×21-21=399,理由是:19個21想成20個21減去1個21,可以口算。
正當我要進行總結時,一個學生的發言打破了即將圓滿結束的教學。他說:“19×21可以想成20×20-1,理由是:根據19×21=399的結果想到,20×20-1也是399?!弊詈笏缓靡馑嫉匦χa充了一句:“瞎猜的歪理?!苯淌依镆黄瑖W然,“沒有道理”“瞎猜”“湊數”“歪理”……學生的呼聲引來聽課教師的議論。這種方法遠遠超出我預設的范疇,我十分鎮靜地說:“真的是歪理嗎?在歪理的后面有沒有真理呢?咱們一起找一找?!庇谑沁@節課又多了一個“找”真理的環節。一會兒的工夫學生又驚呼起來“不是歪理,有道理”“這樣計算是正確的?!睂W生用點圖說明觀點。
■
每排有19盆花,有這樣的21排。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變成20排,也就是拿出19個,將剩下的20排每排再補上1個,每排由19變成20,其中最后一排少1個,因此是20×20-1。
接著又一個學生舉例:“18×21=19×20-2”轉眼之間學生舉的例子布滿黑板,“我發現這里有規律……”。
面對課堂中紛至沓來的生成信息,教師應披沙揀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面對課堂上生成的錯誤信息,我沒有急于簡單糾正或及時扼殺,而是善待錯誤,并進行二度教學設計,在教師循循善誘下,妙解在對話中生成“錯誤”,因此美麗起來,課堂出現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意外驚喜,這是教師在課前預設教學目標時所不可能想到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動態的課堂生成,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臨陣不慌,敏銳地對即時生成的問題進行判斷、分析,作出科學的、恰當的、藝術的應對,就能使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情景。
(作者單位 福建省安溪縣湖上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