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個鮮活的充滿湘西風情的“自然、健康、優美”的人文環境映入眼簾,一個明澈清靜、優美淳真的童話世界步入心坎,它的美質凸現在詩情畫意的自然美、淳樸溫愛的人情美、厚道倫理與道德的真善美及歡悅和向上的活力美上,創造了一個絕倫美麗的“邊城社會”,透過這個社會,多重而融合的美自然地流露出來。
“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審美意識的表現。”沈從文的《邊城》,便是這樣一篇帶著作者崇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的杰作,它既是作者美的世界的藝術體現,又給讀者一個鮮活活的“自然、健康、優美”的生活世界,讓讀者受到了美的藝術熏陶。從文中所營造的那個充滿湘西風情的人文生活環境,就能讓人甜甜地咀嚼那其中美味了。
“嬰兒狀態是人的原始狀態。”“它尚未被污濁的世俗所浸染。與那爛熟的成年狀態相比,它更多了些許樸質無華的天性,更多一點可愛的雅拙和迷人的純情,當一個嬰兒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這個世界時,他必定要省略掉復雜、丑陋、仇恨、惡意、心術、計謀、爾虞我詐……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個藍晶晶的世界,這個世界清明,充滿溫馨。”這種說法,形象地道出了《邊城》這個明澈清靜優美純真的世界。我認為,《邊城》是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話,體現了湘西那特有的淳美的社會風俗和人情民風。在這小小的邊城里,世界顯得清純空明。人,作為自然的子孫,全是那么純樸、友善,有著一顆美好的善良心靈。這個童話故事,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沒有任何污染的清明的世界。這個童話讓我們感動。現在就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簡單地探討其中包含的自然美質。
一、詩情畫意的自然美
《邊城》營造了一個散文化了的濃厚的詩的世界。它的自然風景如詩如畫。小說中的邊城,具有湘西特有的風情和韻味,青山、秀水、翠竹、古城、人家等詩一般的意象,融合在春夏秋冬分明的季節里,使“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這種含有豐蘊的詩性的自然,給人一種盡情的聯想。它的生活圖景如詩如畫。作者還有意識地渲染一種美好的帶有濃烈詩性情意的人文生活環境。小城里安靜和平,城里城外,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農人、商人、水手、行人,生活得那么自然有序,各做各的一份事,在感情的交匯處,時時爆發出一些歡樂諧趣的場面。這樣的環境,孕育了一個自然的人性:翠翠“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二老為翠翠唱歌,歌聲將翠翠從睡夢托浮起來,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個夏日夜晚,深情與美景交織,顯得浪漫而有詩趣。小溪、白塔、老人、女孩、黃狗、渡船,這是一個詩意的家庭生活畫面。這種淳樸和諧的自然生活,把人帶進一片遐想的世界里。
二、淳樸溫愛的人性美
沈從文在《邊城·題記》中寫到:“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邊城》中的人性,確乎達到了一種美好的境地,讓人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那種自然溫情的人間生活。“沈從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的玷污,更不受其拘泥于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這種現象,在《邊城》里得到了印證。文中主人公翠翠純真、乖巧、心緒朦朧,讓人憐愛,尤其是那未長成熟的女孩兒家的孩子氣,給人印象最深,她通體流露著眾心所向往所喜歡的溫柔、天真與純情。這種氣息,抑制了我們的邪惡欲念,世界仿佛因為有了她,也變得寧靜了許多,圣潔了許多。就連她的愛情,也是那樣純潔,超過了一切世俗利害關系。這一種溫愛和淳樸,撐船老人和孫女翠翠相依為命,互相關愛體貼,翠翠父母與土俗所背,撐船老人“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并不聽過這樣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過下去”:撐船老人不肯接受坐船人的錢,卻肯給過渡人送煙,泡茶水:端陽節害怕替人為自己撐船而累著,丟下孫女及早趕回去換;遇到熟人或不認識的人,很慷慨地把酒葫蘆遞過去……船總順順“慷慨而又能救人之急”,“理解失意人的心”,“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為人公正無私”,“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大老、二老繼承父親美德,也能與人為善,幫助別人,舍己救人:在與翠翠朦朧悱惻的愛情中顯出了率直、真誠與淳樸,《邊城》凝聚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溫愛、善良、和諧、自然與淳樸的人情味,仿佛如一壇百年醇酒,讓人越喝越有滋味,越喝越有濃香,給人一種美好的醉態意趣。
三、厚道的倫理與道德的善美
“他對于善良,淳樸的人類本性,以及懷著這種本性的農夫野老,又確是懷著‘不可言說的溫愛’,以深沉的感情描繪他們敬種守法、舍己為人、古道熱腸等,表現一種倫理的美與道德的善。”《邊城》里的人和事,給我們一個很美很濃的倫理意識和倫理情感:渡船老人、順順父子、楊馬兵以及里面的許多人,都是那么勤勞、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義、豪勇……在這個社會的各階層里,從軍官到兵士到馬兵,從船總到水手到渡工,從商人到農民到妓女,祖輩、父輩、子輩,男人、女人,一個個怡然自得:生活勞作、交往婚娶、逢年過節、請客吃飯,一切顯得極有情趣,一切顯得很有秩序。“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懷了對于人事的愛憎有所期待著”;這里的社會“風俗淳樸,便是做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這是一個和平寧靜的世界。在三十年代湘西,這些軍民受到淳樸民風的影響,軍民關系相處和諧,在端午、中秋、過年的三大節日里,能與人民共樂,賽龍船,嬉戲追鴨。這個充滿淳樸民俗民風的社會,是一個與當時其他地方大大不同的社會,沒有壓迫,沒有兵亂,沒有吵打,沒有欺盜,沒有饑餓……這是一個真善美融為一體的社會。
四、當然,這個童話世界里還有一段更能激起人的歡悅和向上的活力的美,那便是健康和強壯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這是一種健康的美,“天真活潑,處處如一只小獸物”,這是一種活力的美。大老、二老兩個人皆結實如老虎;撐渡老人已七十多歲,把膀子彎曲起來,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顯得又有力又年青,這是一種強壯的美。作品中這一股向上的旋律,讓讀者從中找到了一份力量和活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個“邊城世界”的—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這個童話世界也是美好的、平和的、溫情脈脈的。陶淵明早在1500多年前就給我們建構了一個美好幸福的生活圣地——桃花源,而今天,沈從文在《邊城》里給我們建構了另一個風味的“桃花源”,但這個故事不像陶淵明那樣,僅僅是一種理想社會的寄托,從更深的層次上看來,已包含了作者某種深刻美麗而復雜的文化內涵,而且顯得是那樣的執著與深憂。讓我們靜靜地沉浸在這曼妙的自然美中,陶醉在沈從文的《邊城》中,細細品味其中的美。
參考文獻:
[1]王朝聞.美學概論[M].人民出版社,2004.
[2]吳宏聰,范伯群.中國現代文學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J].文學評論,2002(01).
(作者單位 甘肅省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