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課程基本理念中由原來的“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修改成了“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從這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教”比學生的“學”更為重要,只有教師高效的“教”,才能真正地體現“以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只有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融合起來,我們的教學才會變得更加高效。
優化教學環節即為教師的有效教學。教師必須充分把握課前、上課、課后三個環節。
一、教學準備充分是關鍵
教師的功夫在課前,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要做好課前的構思和準備:著力于傳授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過程和方法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另外,還包括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應用等。
1.認真解讀教材
對教材的“解讀”體現教師的創新能力和提煉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專業能力。有些教師對教材不是“解讀”,而是“宣讀”,教材怎么編就怎么教,把知識從課本上原封不動搬給學生,教師成了一個搬運工。這不僅會阻礙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更會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講解“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有的老師就課本講規律,然后要求學生背熟即可。
2.精心組織預習
預習,就是為下一步的深入學習搭建一個穩固的平臺。預習什么,怎樣預習,教師要有引領的學案。預習要達到三個要求:一是了解學生的已知——學生自學本課內容已經掌握的部分。二是了解學生的未知——學生在自學中未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教師要發現預習中學生出現的問題,這才是學情,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三是通過預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使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
3.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航標”,一節課師生必須達成的目標,每節課都應該有目標,這樣才能避免在教學中教師、學生的隨意性,做到有的放矢。
我曾聽過一節課《樂音和噪聲》,教師講授這節內容時,引導學生探究噪聲和樂音的區別以及控制噪聲的途徑應該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可是授課教師卻用了很多時間分析噪聲的來源以及噪聲對人體的傷害,并進行了互動,顯然,他的教學目標有點偏離。所以,教師在課前一定要選準教學目標,并將其醒目地標注在教案上。
二、課堂教學實效是核心
1.整體感知,交流預習效果
整體感知往往和檢查預習效果穿插進行。上課前5分鐘,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小黑板讓學生充分展示、交流各自的預習成果,進一步整合從中獲取信息進行有效教學;還要利用優秀生的“兵帶兵”效應,帶動尚未達到預習效果的學困生能夠“再一次出發”,幫助他們也能自信地融入課堂,真正做到“學在教前,教在學中”。
2.積極引導,學會自主學習
在課堂中,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讓學生能根據學過的知識和規律來牽引出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探究,明確新知識中的重點與難點,做到有針對性的學習,真正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培養實踐能力,提高課堂的實效。
在對基本規律的理解教學過程中,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從三方面展開思考,即思考規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思考如何確定規律成立的條件或適用范圍,思考如何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
3.注重教法,拓展多元思維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方法和過程的學習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這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涉及的方法有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轉換法、、物理模型法、科學推理法、類比法等。教師要善于進行教學總結,能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體會并結合學生的實際來歸納或小結出簡單易行的教學法,讓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
4.精練精析,提高解題能力
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并不是看你講得漂不漂亮,知識點講得全不全,多不多,而是看你講得是否精煉,學生掌握了多少,解題能力提高了多少。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是將“己之所欲”強加給學生,滿堂灌、題海戰、完成教學任務,不顧學生是否接受,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要理性地對待教學細節,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做到精練精析,提高解題能力,關注個體差異。
比如,在學生做學案、隨堂檢測之前,教師應自己先做,把握這份作業的“真實價值”,從而明確“該不該讓學生做,學生做是否有價值,學生做了這份作業能學到什么,能解決教學中的哪些問題”等問題,盡量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快樂學習。
面對“試卷講評”這一重要的教學過程,理性的教師則把“滿堂灌”變為“啟發式”講評,把單純“錯題訂正”變為“知能并重”的講評,把試卷評析的陣地“還”給學生。
5.關注課堂實效,提高科學素養
我的課堂教學定位是“依書扣本,貼近實際,扎實訓練,講求實效”,努力做到“著眼環節,激活課堂”:課堂教學目標要明;問題要準;拓展要宜;情感要真;訓練要實。最重要的是關注一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即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科學素養能力是否得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精神狀態是否飽滿。當今課堂教學存在的最頭痛的問題是講的太多,效果不佳,如學生不提問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等等,因而關注課堂實效,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三、課后反思是結晶
有位哲人說過:“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逼鋵嵔虒W也是一種生活,也需要反思。
教學反思,反思教學,人人都說,人人都懂,但現實是大部分教師都停留在口頭上,不勤于堅持,不善于反思,不愿意反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不利于自身專業成長的環境,這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更為嚴重的是耽誤了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在每節課結束后,都要及時地記錄這節課的得失,深刻反思每一個教學細節。
我相信,如果教師能把握好以上三個環節,教學水平和專業成長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也一定會有大的飛躍。
(作者單位 江蘇省射陽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