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上好初中地理課?通過學習《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設計了極具創新的一節課,很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案例;教學創新
作為初中的地理老師,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們的地位也是忽上忽下,相當尷尬,介于“語數外”與“音體美”之間高不成低不就。好多初一學生家長反映:地理難學,但又不重視。那我們是否可以此為契機,試想:地理我都能學好,還有什么學不好呢?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
近些年來,由于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而地理學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又顯現出巨大優勢,人們重新審視地理教學的價值,逐步認識到,人類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都含有很強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動態、食物和饑荒、城市化、經濟差異、動植物滅絕、森林遭毀、土壤侵蝕、荒漠化、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空氣污染、資源限制、土地利用、種族沖突等。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建設“一個寬敞的地球,一個富裕的地球,一個干凈的地球,一個安全的地球”,地理學負有更大的責任。一個學生必須從對身邊地理現象的關注開始,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才能逐步沉淀和積累形成終生享用的地理素養。
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降低理論高度,從浩瀚的地理知識海洋中選擇一些貼近生活、接近實際的知識材料,以滿足學生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像自然地理規律的教學內容,只了解分布,不講成因,與學生認知能力相適應,與已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適應。
例如,《我們身邊的地理》是湘教版七年級第一課,也是中學的第一堂地理課,是開宗明義的第一課,意義重大。常言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上得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熱情和欲望,以及今后地理課的教學效果。
由于在小學開設的《自然》《社會》等課程有關地理方面的內容,教師從來都沒有認認真真地上過,學生也沒有認認真真學過,學生地理方面的起點太低,所以初一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許多教師也說,地理看起來容易,教起來困難,學起來更困難。
因此,最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家鄉周圍的鄉土地理講解,讓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用得著地理常識。
我首先列出了一個問題單,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或是了解比較多的問題進行討論,尋找答案。看一看這些問題涉及哪些領域的知識。
(1)同學們來上學都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2)你能否判斷出我們學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怎樣判斷的?
(3)我們這里最近的天氣如何?和你在暑假時的感受有何不同?
(4)為什么上體育課時總是塵土飛揚?
(5)塵土飛揚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否有影響?有哪些影響?
(6)你認為應該怎樣來解決塵土飛揚的問題呢?
(7)你對塑料包裝等垃圾隨手亂丟的現象有什么看法?這會造成哪些影響?
(8)了解一下你身邊的同學,看有哪些少數民族?
我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最后派一個代表匯總結論。這時的課堂已經沸騰了,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們暢所欲言,爭先恐后。幾分鐘后,我做了安靜的手勢。大家靜了下來,小手舉起了一片。
我和大家一塊整理答案,得出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天氣、氣候、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廣泛,而且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認識到,學習地理是在研究我們生存的環境,如何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學生頓時興趣盎然。
學生們還沉浸在興奮中,我趁熱打鐵,拋出另一個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地理呢?
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當我們了解到祖國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河、豐富的資源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時,便會激發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報國的豪情。同時也要了解到人口增長、土地的沙漠化、大氣與水的污染、自然災害的頻繁、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等一系列因素都還在阻礙著祖國向先進國家邁進的腳步,從而培養學生強烈的憂患意識,引導我們認識祖國建設、發展的戰略方針。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經常用于批判對身邊的事物缺乏責任心卻大談特談以天下為己任的人。要提高我們的地理素養和對周邊事物的責任心,就應該從身邊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開始學起。
我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方法:
(1)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2)課本第一,資料第二。
(3)經常翻書,看地圖冊。
(4)手中有圖,心中有圖。
(5)學有所用,聯系實際。
最后,我告訴大家: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保持快樂、積極的心態,愛自己,做一個全面、合格、健康、快樂的學生;愛地理,發掘地理學的魅力;愛社會,用我們的知識和智慧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起,學生都意猶未盡。我知道,他們都在期待著下一節課。
(作者單位 山西省襄汾縣第二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