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極具普遍性的現象,既是數學課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工具。提問對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目前實踐中,提問的有效性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等候時間較短、提問的對象(性別)大部分為男生、學生回答正確率偏高、教師絕大部分是做肯定的回答及教師反饋偏差較大,教師反饋方式與學生的回答顯著相關。
關鍵詞:量化分析;課堂提問;研究對象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優秀數學教師——孫維剛教師以及李巧莉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通過TIMSS Video Study 的錄像編碼和視頻案例研究后,采用錄像分析的研究方法。通過反復觀看錄像,并對課堂提問進行了編碼分析,對課堂教學提問進行分類,由此得出一些結論和啟示。
3.數據編碼和分析
(1)學生的回答
+:正確; ±:部分正確; -:回答錯誤; 0:沒有回答或說不知道
(2)教師的回答
++:稱贊; +:肯定; 0:沒有反應; -:否定; --:批評
(3)教師的反饋
給答案:教師為學生提供答案
問別人:教師轉換問題,讓另一個學生回答
別人喊出:另一個學生喊出了答案,教師認可了他
重復提問:教師重復原來的問題,或者全部重復,或者加一個提示
提出線索:教師轉換措詞或者給出線索,使學生更易于回答
新的問題:教師提出了新的問題
二、數據分析
1.從提問的對象來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對象有的會偏差較大
孫維剛老師在教學《梯形的中位線》時,男女生被問的人數之比為(7∶5),男女生及全體學生被問的問題個數之比為(19∶15∶23);而李巧莉老師在教學《哦,降價了》時,男女生被問的人數之比為(6∶1),男女生及全體學生被問的問題個數之比為(14∶1∶116)。
2.教師回答絕大部分是肯定,沒有批評
在孫維剛老師《梯形的中位線》這個案例中,從統計結果來看,稱贊∶肯定∶沒有反應∶否定∶批評=8∶40∶3∶2∶0,一共有53個,在這個過程中,總共的問題有57個,也就是4個問題屬于例子外的第二種以及第三種,是屬于不好判斷的。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較好的回應,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根據教師的回應進行自我評判。
而在李巧莉老師的《哦,降價了》中,稱贊∶肯定∶沒有反應∶否定∶批評=8∶130∶2∶2∶0,28個,總問題為146個,在這堂課上,發現對于學生的回答,李老師回答的方式幾乎是給予反問或者進一步提問。
3.教師反饋方式與學生回答顯著相關
(1)學生回答分析
在孫維剛老師的《梯形的中位線》中,從統計結果來看,正確∶部分正確∶回答錯誤∶沒有回答或者說不知道=27∶8∶4∶1。反映出孫教師提問的層次把握得比較到位。
而在李巧莉老師的《哦,降價了》中,正確∶部分正確∶回答錯誤∶沒有回答或者說不知道=138∶5∶3∶0。李教師的提問有很大一部分是屬于無效的,應當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
(2)教師反饋分析
在孫維剛教師的《梯形的中位線》中,從統計結果來看,給出答案將近占了一半,這和學生的回答正確比例較高有很大的關系,提供線索次之,這樣一來,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思路一步一個臺階找到正確的答案,孫老師反饋的方式比較多樣化,并且比例也合適。
而在李巧莉老師的《哦,降價了》中,占絕大多數比例的竟然是新問題,其次是給答案,這和李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往往不給出正確的評判,而繼續問新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這種“乒乓球式”的提問不適宜。李老師反饋的方式較少,比例差距很大。
(3)教師反饋方式與學生回答相關性分析
不論從孫老師還是李老師來看,教師的反饋與學生的回答顯著相關,可見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一套回應模式。下面用spss對教師反饋與學生回答進行相關性檢測,孫老師、李老師的反饋與學生回答相關系數都為0.000,即顯著相關。可見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一套回應模式。
三、啟示
提問的對象,男生和女生應該平等,另外提高教師反饋方式的多樣化,比例也應適當。教師的反饋與學生的回答顯著相關。由此可看出,教師在給予學生反饋時,如能多樣化,就能使學生從多方面思考,能把問題想得更加深入,擦出更多的火花,也很容易避免提問只停留在低層次上,學生更加有興趣積極參與到思考中,跟著教師的步伐,一步步領略數學的風采,除了回答多樣化,還得注意多樣化的比例要適當。
參考文獻:
[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易東平,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贛南師范學院數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