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改革的背景下,許多學校對其原本的課堂模式予以了一定的改革。分析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課程在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方式的改革,解釋了什么是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分析了如何在高職院校中實現該改革,使得該改革在教學中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模塊化教學;計算機;課程
基于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是實現各類職業院校合理教學的銜接基礎,也是實現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提升技能的必要前提。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都是成績一般或者是考試失利者,他們對于學習的熱情不高,甚至不少學生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證而待在學校的。而高職的老師對這些現象也多半持漫不關心的態度,教師只需要在講臺上一個人講述完書本上的內容,課程便算是完結了,即使是需要實踐的課程,也是如此,也不會關心學生是否接受和吸收了知識。
如今,基于高職院校計算機類課程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方法的提出,逐漸改變了高職院校現今的教學狀況,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任務驅動的含義
任務驅動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簡稱,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是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探索學習,并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知識,獲取更大的成就感。
任務驅動是指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的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自主學習的實踐活動。
古希臘時期的大教育學家蘇格拉底曾提出過一個“產婆術”的理論,這和我們中國的教育家孔子的“啟發誘導”教學原則有很多相似之處。其理論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認為學生的大腦里本來就有知識和認識,而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將學生的知識從大腦里牽引出來,形成自己的知識理論。
任務驅動教學法也和他們有異曲同工之妙,它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在一個明確的問題的牽引下,進行有目的的探索學習。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而不是一味的講解。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理念,轉變成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的教學改變成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二、模塊化教學的含義
模塊化教學模式以“MES”和“CBE”兩種流派為主要代表,其中“MES”指的是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
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CBE”是以知行能力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應當具備的認知能力和活動能力為主線,被稱之為“能力模
塊”。這兩種模塊都強調實用性和能力化,而高職院校提倡“模塊化教學”是借以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
合理的搭配,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從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技能。
三、高職院校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
計算機課程是一種集知識和技能為一體的、實踐性很強的學
科。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好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好實際的技能,這樣才能使學到的知識得到最大的發揮。
1.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優勢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理念,也改變了學生在教學中被動學習的狀態。它是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問題的探索學習,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習,而不再是教師。而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就能更直接地進行探索和學習,并且在學習中,會因為問題的解決而增大信心,從而使得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狀態,更有學習的動力。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驅動下,學生更容易掌握教學內容。因為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如何完成某個具體的教學任務而進行,而且這個任務的實踐主體是學生,就更能驅動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因為有了一定的目標,他們就會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而學習,也就更容易掌握相關知識。
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理論知識學得都不扎實,并且,他們大多數不愿意學習,而僅僅是為了混時間而待在學校。所以,學習知識與否于他們而言,沒有多大的意義,甚至不少老師也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平時上課時一味地填鴨式灌輸,不管學生能否接受。但是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指導下,教師有責任并且有義務“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2.模塊化教學的設計
模塊化教學主要強調的就是提高學生的技能技術,以綜合知識的學習為主,不是單純地學習理論,也不是單純地掌握技能。而計算機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專業,它需要理論知識,但是更需要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中。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計算機的理論知識,更要掌握計算機的技能,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取到一定的效果,而不是單純的有知識沒能力。
3.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
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是將學生的技能學習提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從此以后,技能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技能,而是在一定的目的的指導下進行的技能的學習和利用。
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一定的目標或者是問題,例如講述PPT的制作,教師先是將制作過程以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而學生的任務不僅在于要學習理論,還包括接下來的制作。這樣,PPT的制作就是這節課所要圍繞的而進行的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在于學生
個人,教師只是負責講授知識,動手的過程則全依賴學生個人。
這樣,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因為接來下的制作任務是要靠他自己去完成的。并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技能也會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即使有些地方他不明白,但是可以請教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還能加深其印象。
以這樣的方法長期教學,教師的教學任務也減輕了不少,而且,不僅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得會更好,他們的技能也會在多次的實踐練習中得到提高。
學生以達成某一個任務為目標進行學習,而不再像從前一樣,為了“混時間”或者“混畢業證”而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有所提高,并且,在完成任務時也會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對下一個學習任務充滿向往。而且,在頻繁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對于某些理論的誤解也會得到及時的解決和矯正,因為理論出了錯,那么實際操作也會出現錯誤。并且在技能方面也會因為反復的練習操作得到很大的進步。
在課程改革這一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基于任務驅動下的模塊化教學方法的提出,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職業院校不注重教學實踐的情況,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不僅改善了高職院校學生不愛學習的情況,還使得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這樣,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不再是“有手無腦”的學生,而是真正的集知識與技能為一體的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鳳.高職計算機類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J].機械職業教育,2006(6).
[2]樓一峰.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塊化設計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6(3).
[3]胡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10).
(作者單位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