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掀起一股國學熱,原本夫子般正襟危坐于大雅之堂上的經典經由諸國學大師們的另類詮釋,正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成為市井鄉(xiāng)野閑話的內容。試想,我那漸漸了無生氣的文言課堂,何妨也聳身一搖,刺激一下學生業(yè)已進入忍受狀態(tài)的學習狀態(tài)?很期待這種嘗試。
一、“高深莫測”遭遇“原來如此”
相比現代白話,文言文顯然簡潔得多了。一字一義,所以要深諳古文之內涵,必須鎖定關鍵字。而文言中的字,所傳遞的內涵遠不止其表面的那樣,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那是一個春筍剛剛露頭的尖尖而已,真正的有底蘊、值得探究的東西,還得你挖下去才能見分曉。而事實上,你只有真正找到了這其中的原委,才會讓學生對原來高深莫測的東西生出“原來如此”的清晰感,而這份豁然開朗之下的明晰就能使語文的課堂上講出來的東西有“只此一家”的獨特之感,學生才會對你講的東西感興趣,這就是語文教學真正的專業(yè)所在。
聽過袁騰飛講《中國古代史》,有個詞語被他詮釋得很透:流血漂櫓。這個詞語被用來形容一場戰(zhàn)爭的殘酷性,這是我這個學文科出身的人幾次走過路過留下的大致印象,至于櫓究竟是什么玩意兒,從未想過要深究。但人家可講得夠專業(yè):櫓是什么?木頭棒子,古代打仗用的武器,“冷兵器時代”(春秋戰(zhàn)國當鐵器還未普遍使用時)的產物,由此帶出了一系列的對于大部學生來講比較生疏的名詞——殳、槍、槊等,都與木質有關(不然,如何在血中被“漂”起來?),還有戲言——有些有錢的農民,在木頭棒子一端裝上幾根鐵釘,就是狼牙棒了。就因為他這一番亦莊亦諧的解釋,讓我對這一類詞的概念有了一個很強烈的關注欲。
用之于初中的文言教學:《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中,河陽一說,是指黃河北岸,如果停頓一下,有個常識性東西會帶出點趣味來——河陽因何說是北岸呀?帶學生出門看水看山,一切便可以通透——那么現實生活中周邊地區(qū)的地名中帶“陰”帶“陽”的例子會讓學生禁不住要生賣弄之心。
《與朱元思書》中“水皆縹碧”,那水的顏色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清澈?“經綸世務”之“經綸”一說,探身下去,你會發(fā)現文言不再是生生木木的文字,而是一個一個具體而可觸可感的故事,假以時日,日積月累,這種典故多了,還愁文言于人沒有親和力和吸引力嗎?
二、“聲情并茂”破譯“味同嚼蠟”
現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與聲色犬馬的誘惑讓人們的內心生出不少的浮躁,文言于不經意間就成了“夫子味道”的代言物,年輕人視文言的感覺就如同與祖父論道,完全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覺,即使是為著考試與之邂逅,那眼光里與神情中也盡是無奈與揶揄,讀起來的聲調更儼然是“裝假牙后的美食——味同嚼蠟”。其實,文言并不完全是老道,除了外觀形式上有與當今不相宜的樣式,掀開那外在的硬殼,那內在的故事其實有相當的畫面感,一點也不遜色于當今的動漫。
初一的一節(jié)語文興趣活動課,因偶爾看了篇關于莊子的文章,我就欣欣然地用幾篇文言將莊子推到了學生的面前。
其一為《莊周夢蝶》,其原文看起來很讓人望而生畏——“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毕雀鷮W生添油加醋地講了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學生一下子覺得這個莊周很逗,其思想的匪夷所思讓人驚嘆;然后抓住其中的兩三個字,將學生帶進了莊周的境界,如“栩栩然”,讓學生想象展翅翩飛的樣子;再如“俄然覺”,據此想象莊周物我兩忘的驚愕之態(tài),別有味道;再有兩個“與”,更是將莊周的思辨之詭異充分表現出來。到了另一篇《惠子相梁》,文言文詞語對莊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充分的表現力。先看原文——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引導學生關注個別很有意思的字:“恐”,試想惠子究竟恐什么?這個字的潛臺詞是什么?再想惠子恐的情狀是怎樣的?三問之下,人情世故、莊子魅力、惠子的猥瑣盡顯眼前。及至莊子的那個譬喻中的那個“嚇”,學生自然就笑出來了,誰是鴟?死老鼠是什么?了然于心。莊子可愛睿智得讓人抓狂!
語文課文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那個“峨冠而多髯”的東坡,那位“頹然乎其間,與民同樂”的太守,那輩“執(zhí)策而臨”的食馬者,那類被“噴”后啞口無言的智叟,那個剛剛換牙的鄰家弱子,那份岳陽樓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那些“蒙絡搖綴”的青樹翠蔓,那群“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游魚,那態(tài)“爭高直指,互相軒邈”的群山,那境雞犬相聞的桃源溫馨……一個個形象,一幅幅畫面,穿越千年,依然可觸可感,誰說文言只是古文字?
比之滿漢全席,應該不遜分毫吧!
其實說來說去,無非兩個字:用心。人怕相處,古文也一樣,要想激發(fā)別人探究的熱情,只有從其本身下手,增加其故事性與傳奇色彩,多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多幾種別致的學習理解途徑,用盡渾身解數將學生說笑了,讓他們從本能上對古文增加親近感,總比將他們講睡著了要好得多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平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