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教學是近些年來開設的旨在培養小學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的學科,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教學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品德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綜合能力。這門課程的開設有效地解決了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生命意義的教育,為學生整個人生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施策略;有效性探索
品德教育是學生整個教育階段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而在很多的品德教育中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過于
將品德教育理論化,忽略了品德教育必須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性要
求,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只注重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表面性的塑造和教育,而這種脫離了實際生活和社會的品德教
育難以觸動學生的心靈。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教育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效地聯系學生生活的社會現實,讓德育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這樣學生的視野才能夠開闊,知識儲備也才會得到豐富,最為關鍵的是,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能夠進行自主的實踐學習,充分地體驗德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一、教學目標的制訂要科學合理
首先在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合理而科學的教學目標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三個方面來制訂我們的教學培養目標。尤其是要重視對學生情感發展以及內在品質的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其次,我們要在制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目標,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時刻以學生為教育
的核心,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再次,在制訂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突出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重視,將教學目標有機地分為幾個實施層次,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又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內在品質。
二、教學設計要量身定做,突出針對性
在制訂教學計劃與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立足于充
分地掌握和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夠
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的認知、體驗以及感悟和實踐為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層次性和目的性,讓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以最為適應的姿態來完成學習過程,這樣的教育才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其次,我們還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就是榜樣和實踐的原則。所謂榜樣就是我們要為學生樹立一個德育效仿的楷模,這個過程能夠有效地明確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欲望。而實踐
性原則也是德育必須遵守的原則,停留在理論基礎上的道德是
虛偽的道德,這樣的教育不但對我們的學生毫無裨益,反而會害了
他們。
三、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豐富性原則,內容的豐富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良好的橫向思維能力,而教學手段的豐富不僅能夠有效地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例如,可以采用講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將其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感悟和體會用講演的方式展示給其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口才以及朗讀能力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另外,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從課本內容或者是課外內容中摘取一段內容,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在飾演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對人物獨白的背誦而感悟人物心靈深處的情感,并在表演的過程中做出客觀的評判,這種身在其中的德育更加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道德情操和內在品質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陳漢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策略淺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09).
(作者單位 重慶市銅梁縣平灘鎮白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