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就產生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用數學的眼光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數學的意義。把數學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實踐;活化;生活實際;興趣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論。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數學教學應打破傳統方式,立足實踐,使數學課堂教學活化起來。
一、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新課程教材的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教師應找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打通數學教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創設問題情境階段,我們強調:問題情境應該來源于學生的周圍世界,來源于與學生緊密相
連的自然、社會和生活,考慮從學生有趣的現實生活問題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當學生百思而不得其解時,就有了迫切學習掌握新方法的需要。例如,我講“平均數的使用”一節有這樣一道例題,隨著汽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城市發生了令人頭痛的交通阻塞問題,你認為衡量某條交通干道的路況用過往車輛一天車速的平均數合適嗎?由于面對的是一些農村學生,對交通堵塞問題不敏感,針對此種情況,我把這個問題做了改動:衡量一下路過學校門口一天的人數。這樣通過學生觀察,問題迎刃而解。由于在教學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了,也就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了數學的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境,感到熟悉、親切、真實、興趣盎然。
二、用數學眼光認識生活,感受生活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和問題蘊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需要人們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去發現。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每天接觸的生活去感受數學的真正意義,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數學,認知數學,培養學生要善于從生活中搜集有關的數學信息,比如,講存款計息問題時,要求學生到銀行或向有關人員了解利息、利率、利息稅的情況,這樣不但為講新課做了基礎,而且還增加了知識容量。再如,通過觀看比賽,了解到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法記比賽成績的方法。這樣通過觀察生活,從中篩選,就會成為對我們有用的數學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從生活中認識數學,又能運用數學思想去認識世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因此,我們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應用生活中的知識學數學。例如,動手收集與呈現數據是一個活動性很強并且充滿挑戰和樂趣的過程。我在講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時,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設置一個問題,了解班級學生的年齡、身高、家庭人口等來理解“一般水平”“中等水平”“普遍水平”。對于身邊的事情,學生樂于探索,勤于探索。在一次次的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從中更能感
受到在我們的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
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數學教學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而數學價值的體現就在于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現、體會、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讓學生修理破了的桌子,有位學生就在桌腿上打斜定了根木棒。
從多方位、多角度著手,積極地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條件和機會,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讓應用意識化為信念,伴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成為終生享用的財富。
總之,生活中所包含的數學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我們要把這樣豐富的內容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避免把數學的面孔搞得那么嚴肅,與生活格格不入,走出對數學理解的誤區,還數學一個真實的面目,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認識數學、運用數學為自己和社會服務。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