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談了幼兒園保育管理的現狀與對策。
關鍵詞:幼兒園;保育;管理
幼兒園是離開家后進入的第一個集體,怎樣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都離不開保育工作。因而既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還需樹立科學的保育觀,這樣才能促使我們的保教工作跟上現代幼教步伐。
一、心隨意而行——保育從“心”開始
“萬象由心生”——對于保育管理需要概念上理清、意識上重視。
1.幼兒園保育現狀分析
(1)保育概念認識流于形式
人們聽到“保育”這一詞,腦中浮現的肯定是“整天掃掃地、擦擦桌、抱抱哭的孩子、洗洗尿濕的褲子等忙碌的身影”,不光外界這么認為,幼兒園內部的教師甚至保育教師本身也有這樣片面的理解,從而忽視了蘊涵其中的對幼兒身心健康的保護和促進作用。因此往往保育教師感覺自己低人一等,教師也不太重視對幼兒進行保育工作,特別是新教師把保育工作放在附屬產品一類,這就使幼兒園的保育工作長期停留在表面層次,且還往往流于形式。
(2)保育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相對于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學歷相當、素質較高的幼兒教師隊伍,保育隊伍建設嚴重滯后,表現為學歷層次不高、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配備不足等情況,特別是農村幼兒園情況更是如此。
(3)保教并重尺度有失偏頗
幼兒園教育是保教并重,但實際“保教并重”仍然停留在意識形態上,并未真正轉化為工作行為。保育游離于幼兒園工作中心之外,幼兒園的工作重心仍以教學為主,對于保育工作的研究較少。
2.提升保育質量,理論與業務雙管齊下
(1)提升理論素養,從意識上樹立“保教結合”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幾乎家家都只有一個獨苗苗,家長對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常是高期望值,這就促使我們幼兒園的保教人員,必須從意識上更新保育觀念,要把保育工作從“傳統的保護身體發育”上升到“以幼兒健康成長為出發點,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的層面上,將“保”與“教”真正結合起來。
(2)通過業務培訓,從意識上強化“保教結合”
保育工作不是做勤雜工,而是對幼兒生活進行指導,引導幼兒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行為、養成良好的個性及行為習慣……因而保育工作具有其很強的專業性。因而幼兒園要將保育知識、技能培訓納入園本研修: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優化保育隊伍素質,從根本上提高保育工作質量。如,我園在每個新聘教師上崗前的培訓中專門進行衛生保健知識講座,如,如何應對突發的幼兒摔破皮、幼兒鼻出血的緊急處理;對幼兒如何做好晨檢的一摸二看三查四問;幼兒園要做好哪些消毒工作……送新聘保
育教師等外出學習取得保育教師上崗合格證,掌握基本的保育知
識和方法。
二、行隨心而動——保育從“心”行動
“有心生萬象”——對于保育管理需有心、更需用心。
1.用童心創設溫馨的環境
環境影響人、環境創造人,幼兒園的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整體美觀、潔凈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要求,同時還需兼顧疾病預防、衛生消毒、安全防護(房屋設施配備)等等;其次,班級環境的布置突出“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桌椅、玩具等的設置從空間、色彩等方面給幼兒美的感受。
優美的物質環境為保育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但精神環境的營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兒園的教育是“讓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認知、學會探索、學會創造”,故創設溫馨、童趣、舒適的情感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力求在怡人的環境中每個孩子都能開心地來園、快樂地成長。
2.用愛心營造家庭的溫暖
(1)生活活動中的保育
生活活動中的保育工作,它包括為幼兒提供科學、平衡的膳食管理、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保證幼兒正常的睡眠及對幼兒進行個人清潔衛生的照顧等。對于孩子,我們更應該關注細節,用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付出自己的愛。如,喝水,這是平時人們比較忽視的環節,在此時可以因時而異開展工作:“集體喝水”——保證幼兒喝水量,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幼兒喝水的動機和欲望。如,“喝水數數”你喝我數,一杯、兩杯、三杯……“個別喝水”——對體弱、生病、帶藥的幼兒,加大水量,帶他們到游戲情境中,和寶寶一起喝水,每天喝足水,做個健康寶寶。
(2)學習活動中的保育
學習活動中的保育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特點和規律,制訂和安排好兒童的一日作息時間,做到動靜交替,同時還必須發展幼兒動作、啟發幼兒智力、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活動前的一切準備工作:有足夠時間入廁、喝水、整理衣服,教具、學具用品的擺放等等要便于幼兒安全取放及使用操作,活動室的光線適宜。在活動中,多關注幼兒的身體狀況、情緒狀況,特別對生病、帶藥、入園情緒精神不好的幼兒。
3.用誠心贏取家長的放心
(1)家長是合作者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家園共育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促進幼兒園工作的順利開展,因而家長是合作者。
(2)家長可以是朋友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睂τ诠ぷ鳎嘁粋€朋友多一分希望、多一分理解,對于家長,也是如此。人都是互動的,教師要想得到家長的尊重、支持,就得以一種誠心誠意的態度去對待所有的家長,與家長成為朋友。
(3)偶爾,家長也是“學生”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是“雙面人”,在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飯不挑食、主動幫助別人并與人分享;在家是“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挑食、挑衣服……對于此類家長,作為教師就應該和家長聊聊,找出家庭在教育幼兒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缺陷,教給家長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計劃和措施,使家長從中獲得教育子女成功的喜悅體驗,增強責任感和信心。此時,我們不僅是孩子的老師,同時也是家長的“老師”。
保育工作還要及時做好溝通工作,真誠交換彼此的想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和復雜的任務。這就是說教師和父母都是無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
對于保育工作方面,更需及時溝通,如,每天早晚接送時的短暫會面,是與家長溝通的最佳良機。利用這一時間進行溝通,最大優點就在于及時且不用刻意花時間,經濟有效。因為有些家長每天都要來接送孩子,孩子的一些情況可以及時告之父母,當孩子有進步時,家長聽到教師由衷的贊揚,會是多么的幸福!孩子聽到老師在父母面前的稱贊,同樣具有不小的激勵作用!
只要我們誠心誠意地對待家長,虛心誠懇地聽取家長的意見,抓住機會,經常和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家長當作好朋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誠心定能贏取家長的放心。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海寧市周王廟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