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實驗與實踐是學校教育的關鍵環節,要充分開發利用廣泛蘊藏于學生生活、社會和自然之中的教育資源,如家庭生活、自然環境、社會機構、文化設施、傳播媒體等。”因此,作為我們從事一線教學的思想品德教師,要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目標。
思想品德鄉土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社區(市、縣、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自然風光、鄉土地理、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民風習俗、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生產和生活經驗等。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誕生地,有著豐富濃厚的文化底蘊,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建設的中心地帶,這塊土地給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鄉土教育資源。本文就結合實際,談談鄉土資源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
一、有助于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
鄉土教育資源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弘揚家鄉的傳統文化,使家鄉文化與時俱進,而且能夠上升為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提升,也為課程的學習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如,講到九年級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五課第一框《燦爛的中華文化》時,在講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時,教師提出問題:請學生談談家鄉的文化。因為我校位于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誕生地,因此就自然而然提到了朱熹,同時又聯系到了當地特有的一些風俗習慣,與我縣宣傳的打造朱子文化城、朱子文化進校園等活動主題相結合。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通過課堂交流,引導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家鄉有了進一步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學生通過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其愛鄉之情在潛激默化中得到提升。朱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為朱熹誕生地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強了學生愛鄉愛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自覺地形成了“愛家
鄉,愛祖國”的意識和行為。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作為思想品德教師,要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尤其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家里、家鄉的事件,適時地把鄉土資源引導到課堂中來。這樣,課堂教育更趨實際。走進學生生活、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勢中,喚起學生對課程的積極響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體驗、感悟、內省中逐步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課堂效率。如,在九年級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課,第一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課前指導學生對家鄉現行的吃、住、行等狀況進行調查、訪問、收集相關資料,并提出合理化建議。由于是自己家鄉甚至是發生在自己家里的事件,學生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并認真參與,準備了第一手材料。在課堂上,針對大家共同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師再提出問題:(1)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哪些變化?(2)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3)請你為家鄉發展提幾條合理化建議。由于學生事先進行了社會調查,收集了第一手資料,很快總結出了結論,并給家鄉的發展提出符合自身認知和實踐的合理化建議。鄉土資源素材大部分來自本地區,可信度高,和學生聯系比較密切,因此對學生有親和力,最能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有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思想品德課更加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教學上強調要大力加強“活動”課教學實踐環節,以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準突出強調要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重視“活動”課教學,提出了“活動”的要求和原則,強調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實踐能力的評價,明確規定實踐活動時間不少于總課時數的20%。而鄉土資源作為學校所在地的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實踐環境,而且開發起來具有經濟、便捷、效果突出的優勢,因而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如,在講到九年級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課,第二框《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組織開展了“校園環境的調查”“護水節水,保護家鄉水資源”活動。許多學生通過參觀訪問、實地考察、查找資料、走訪等方式,在課堂上交流總結資料,最后開展出黑板報、寫倡議書等一系列實踐活動。親身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真實行動中的所遇、所感,產生了要保護校園環境,節約家鄉資源的愿望,產生了保護校園環境,節約家鄉資源的心理,并自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作貢獻。上述實踐活動由于是圍繞學生所在地展開的,活動相對中學生的實際條件來說是切實可行的。另外,由于學生在在對以上鄉土資源的挖掘過程中,要自主確定調查的方式、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同學之間要分工協作,親身參與、主動實踐,通過個人努力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只要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我們都應當充分加以開發和利用。因此,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革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真正實現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福建省尤溪縣清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