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素養旨在培養人文精神。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這要求我們要學會挖掘思品教材人文內涵,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關鍵詞:人文;學生;素養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從小接受的人文素質教育相對有限。在以往的思品課堂教學中,我們更多地關注了應試的實用性,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養的貧乏缺失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科學習的思維深度、廣度和效度,以及對周邊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不利于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思想品德學科本質就是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因此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勢在必行。
一、立足實際,掌握社會生活規范,提高人文素養
一個人的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我們的思想品德課要起到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為本”脫離學生的實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在授課中應把目光從以書本為中心轉向學生日益擴展的生活,關注他們的煩惱,解決他們的困惑,為學生適應當代社會做好準備。如,在講解“食品安全”專題時,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社會經濟活動,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要從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在內心牢固地筑起誠信之堤,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德育是非辨別能力,真正分清假惡丑與真善美,從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提高人文素養,做一個正直的人。
二、有機整合,尋找教學焦點熱點,貫徹人文素養
作為人文素養教育主陣地的思想品德課,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都包括豐富的人文素養內涵。思品教材中“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的內容、名言警句、歷代名人英雄事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介紹等內容,都是極好的人文教育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要學會有機整合教材,尋找教學焦點熱點,充分地加以利用。如,講人教版七年級“祝福青春”這一內容時,為貫徹人文素養,教師可以在上新課前二至三天讓班級每位學生匿名把自己從上中學以來心中的煩惱和憂愁寫在紙張里并上交,然后,教師逐一閱讀,分類整理。課堂上,教師適時出示班級學生存在的諸多方面的共性問題,讓各學習小組討論分析:面對青春期存在的諸多煩惱,我們該如何解決?因為討論的問題都是學生自己心中的困惑、煩惱之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能迅速被調動起來。思品課中涉及很多心理品質培養方面的內容,只有師生敞開心扉、對話交流,學生自我感悟、當場體驗,才能使教材成為一種活的動態的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成為心理品質和人格的鍛造過程。
三、結合時政,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培育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結合社會熱點、現實生活、學生實際進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使思想品德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
比如,在講“挫折與人生相伴”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結合實際播放2013年8月北方大片地區遭遇百年罕見特大洪水災難,給災區人民的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中央領導到災區視察,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抗災救災之中的情境。教師抓住時機與學生討論:人生難免有挫折,這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屬于天災;對于災區的同齡人,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書本知識,另一方面又能通過時政熱點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培育學生人文素養。又如,在講解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時,要求學生愛惜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和節儉的意識,實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五分鐘時事演講”,讓學生在時事演講中學習并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了人文意識,提高了人文素養,使人文素養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四、革新機制,適時轉變課堂評價,增進人文素養
評價語真誠而創新。在應試教育的評價機制中,卷面分數是唯一的判斷一個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所以,有些教師以學生是否明白課堂知識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不太關注學生的思想世界,不在乎學生在生活中是否能夠正確的付諸實踐,這樣做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教育是需要賞識的。只有大膽革新課堂評價體制,才能喚起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才能增進人文素養。如,某節課,一位同學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而又聲情并茂。語文教師聽完他的朗讀后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同學握手,并真誠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話音未落,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有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語文教師。“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更好的學習風貌,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負責。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挖掘教材人文內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是一個轉變教學理念,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不斷創新的問題。為此,需要不斷提高政治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內涵,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肖川.教師:與新課程共成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