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學教育改革的深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音樂課堂模式的創新,學生與教師新型關系的確立都是新時期音樂課堂需要關注的重點。因此,探討音樂課堂的發展方向和創新手法能夠從根本上豐富音樂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音樂;新課程;音樂課堂;創新
音樂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音樂教學中更注重了對于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培育。在傳統音樂教育關注樂理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與音樂的互動,將音樂從學習延伸到到學生的生活當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道德水平,提升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全面認知。
一、新課程下創新音樂課堂的保障
1.教學設施的完善
在音樂教育中,樂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學校對于教學設備的投入應該不遺余力,完善各種教學實施。在教學尤其是樂器教學過程中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與樂器接觸的機會,這是學生將音樂從理論知識升華為藝術的基礎前提。
2.學生主導,教師輔助
課堂教學的主導是學生,這是新時期教育改革不斷強調的地方。傳統的課堂往往是“一言堂”,在教師的絕對權威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與現代教學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課堂創新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落后的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弱化教師的角色。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傾聽學
生內心想法,把握學生動態,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師生平等交流互動的模式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激發想象力,增強創作能力。
3.師資力量
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樣需要現代化的教育人才,優秀的教師等同于一個領路人,不但能將學生帶入到正確快速的道路上,還能幫助其他教師打開教學思路,促進共同進步,從而提升整個團隊的教學水平。
4.現代化教育資源
多媒體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能夠在課堂上將學生帶入一個屬于音樂的世界,通過視頻、圖像、音頻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音樂的魅力,豐富了教學內容,極大地拓寬了教學形式。
5.開展音樂活動
學校或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各種范圍內的音樂活動,比如,樂器演奏對抗、小型音樂會、歌唱比賽等,音樂活動的開展能在實際運用中考驗學生的音樂能力。
二、音樂課堂的創新
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展現自己的風采,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可以與同學互相交流,可以與教師展開互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而每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在最短的時間內融合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是音樂課堂創新的關鍵。以蘇教版八年級教材中《拉薩謠》為例,《拉薩謠》的演唱者是朱哲琴,其演唱風格追求藏族歌曲中的“淳樸、善良、豪放”等特點。朱哲琴個人極具穿透力的嗓音,適當輔以民族化樂器的伴奏,能夠在演唱中給聽眾帶來猶如天籟般的感受,好似這音樂確實是從青藏高原那些澄明的神山上,從白云飄散的藍天中,從清澈沁涼的雪山融水里傳出來的一樣。但是,初中學生鮮有機會接觸到藏民的生活,或者進入過藏地,學生要充分感受這首歌曲所具有的內涵就需要教師預設藏地情境,對于歌曲作者、歌曲背景進行延伸,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藏地風采,使學生產生視覺或聽覺沖擊,用直觀地感受刺激學生的領悟能力。具體說來,音樂課堂可以細化為三個過程:
1.拋出話題,提出問題
拋出“藏式民歌、雪域高原”這樣的話題,給學生留下想象空間,將問題預設為“《拉薩謠》的畫面感、歌曲特點是什么?”
2.視頻、文字、音頻資料
隨之將準備好的資料引入,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到相關樂器的介紹,再到藏地風采展示等多角度去刺激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一個全方位理解歌曲的基礎。
3.課上討論
學生帶著疑問去聆聽歌曲,肯定會有所悟有所感,同時又會有新的問題產生。教師積極帶動課堂氛圍,引發學生討論,最后總結課堂主旨以及討論結果,引入下堂課的預設話題。
通過音樂課堂模式的創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較快地領悟教學內
容,促進了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對于教師來說,開拓了教學新思路,為課堂教學的發展開辟了更大的空間;對于學校來說,音樂課堂的探索是教育可持續能力的有效延伸,為未來培養更多綜合能
力強的音樂人才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宋新艷.初中音樂教育現狀與對策探微[J].學生之友,2010(09):124-125.
[2]方建軍.淺談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途徑與方法[J].新課程,2010(01):95-96.
[3]全紅梅.談談新課改下的音樂教育:審美體驗與知識技能的關系[J].考試周刊,2011(46):38-39.
[4]韋偉.放飛夢想、流淌詩意,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藝術百家,2011(01):62-64.
[5]賈潔.因主動而生動,因生動而互動:有效組織音樂課堂的“三部曲”[J].課程教育研究,2012(21):48-49.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