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時無從下筆、無話可說,作文水平普遍比較低。隨著教育課程的改革發展,教學要求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對作文教學的方法做大膽的嘗試。
關鍵詞: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寫作素材;閱讀;細批自改
作文教學可以說長期在低谷中徘徊,質量不盡如人意。追其原因,筆者有兩個不成熟的看法:其一受到“應試教育”的根基影響,許多學校的作文教學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轉,目的只在于教會學生做“應試作文”而置作文訓練的其他各項要求于不顧;其二作文教學模式陳舊,是一種封閉的半截子的單一的模式。故此造成很多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下筆,于是參考優秀作文的比比皆是,或是生搬硬套,或隨意編造,根本談不上觀察與想象。為此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嘗試了以下作文訓練的系列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廣收
學生作文時無從下筆、無話可說,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一定的寫作素材,缺少一定的生活體驗,應了那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廣收解決的問題便是“找米下鍋”讓學生從生活中廣泛地收取寫作素材。在具體訓練過程中,主要可從閱讀方面入手。閱讀是理解、是吸收,只有廣泛深入的閱讀才能豐富語言,閱讀積累越多,詞匯越豐富,思維越活躍,表達起來也就更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加強閱讀訓練,多讀有針對性的課外書有兩個功效:一是通過閱讀感知語言材料,積累詞匯和語言,學習他人如何運用漢語言文字準確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方式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二是通過閱讀感知文章整體,借鑒他人的寫作技法,積累寫作知識。
二、小作
“小作”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一個有效途徑。“小作”就是要求學生寫“短小”的作文。具體而言,是作文不明確要求學生寫多少字,而且要求學生能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寫通順、寫完整,不求字數多,不求文章長。有一位學生在《老師,我想對你說》一文中寫到:“老師您既教我們語文,又教我們思想品德。您常說,思品課是對我們進行道德品行的教育,使我們在基本的道德問題上知道是與非,知道應選擇正確行為,一句話,思品課教我們怎樣做人,而老師您卻只注重語文,大部分的思品課被總結段意、修改病句擠掉了,老師我真想對您說……”此篇作文真的讓我感動了,的確不錯,雖然這位作者只寫了一百多字,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字數不多,可它來自生活,發自肺腑。故此,此篇作文得了A級。筆者曾對學生在寫作的字數上作過硬性的規定,結果事與愿違,面對如此“嚴要求”的結果,筆者作了反思后,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對作文教學的方式作了及時調整,積極探尋教學新路子。于是在以后的作文訓練中重視指導學生把話說完、寫通順,提倡學生寫過程清楚、語句通順、短小精悍的作文。從“小作”入手消除了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通過“小作”逐步樹立學生的寫作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細批自改
一篇文章的產生首先要觀察生活積累材料,然后才能確立中心思想或題目,接下去構思、起草,最后是修改后定稿。而現在有些作文教學往往是斬頭去尾,既不讓學生有時間去收集材料,又不讓學生修改定稿。實際只抓了“起草”這一環,學生交給教師批改的,嚴格地說,僅僅是“草稿”,因此成為“半截子”訓練。正因為進行的“半截子”訓練,所以學生面對題目,只好搜腸刮肚,或七拼八湊,或胡亂編造;面對自己的“作文”既沒有修改的意識和習慣,也沒有修改的本領。常言道: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個不會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怎能寫出好文章呢?面對這種極為陳舊的作文教學,只能按素質教育的要求努力創建新的細批自改的方法,注重啟發,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自己修改。實際的作文訓練驗證了這樣一句話:“文章不厭百回改”。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適當提高要求,應重視引導掌握敘事的技巧,評語批改不應面面俱到,有側重有針對性地指出不足:或需修改的方面,以及還需努力的方向。這樣做既給予了廣大學生自由發揮的余地,也便于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更使他們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時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這些是筆者從事教學以來對作文習作的一些見解與施教方法。文章的根源就是從作者心底有感而發,我們應盡量避免應試教育的桎梏,勇敢地邁出創新的一步,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讓作文教學不再是“痛”。
參考文獻:
[1]謝海龍.高考作文思維訓練.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張克江.小學生作文輔導一本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甘肅省高臺縣羅城鄉常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