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評價以成績為主,這主要是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以學生不斷發展為目的的教育理念逐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對學生的評價也逐漸從單一轉向多元。踐行生本教育,關注學生的發展,改進評價對落實素質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生本教育;發展評價;分層評價;量化評價
傳統初中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以考試為目的的,發展的定義被限定在一定的升學率背后,于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評價也就更多從成績出發,單一且忽視了學生的發展規律。踐行生本教育,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規律,以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和方法來對學生實施綜合評價,從而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轉變管理觀念,實施發展評價
觀念影響行動。傳統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之所以單一,更多在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而隨著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學校所要培養的學生已不再是考試的工具,而是要通過學習后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具有實踐能力的學生。這也就要求在學校管理中,要轉變傳統的評價理念,樹立學生發展意識。
1.轉變傳統的管理觀
在學校管理體系中,學生是學校管理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傳統教育教學中更多是把學生當做管理的對象,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管理成為“管”與“被管”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參與到管理過程中,應付心理占據主要地位,主動性不強。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就是要把學生納入到學校管理體系中,讓學生積極參與管理,成為管理的主體,提高積極性。
2.樹立學生發展意識
初中學生經歷了小學六年的學習,雖然在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成績上還不盡如人意,但始終是發展著的。一個小學畢業生在思想領悟能力上和一個初中生始終有一定的差距。樹立學生發展意識,就要注重采用發展性評價來對學生實施評價。發展性評價主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多元性,評價不再以教師為主,而集合了學校管理、班主任教師、家長、學生個體、學生群等多個評價者,評價內容從以成績為主轉向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良好心理素質、品德等方面,更加全面。同時,發展性評價還要關注過程的評價,將評價落實到日常的學習活動中,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發展。評價不再局限于校園和課堂內,而延伸到課堂外、家庭中、社會中,學生的發展空間擴大。
二、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分層評價
傳統學校評價中更多采用的是整齊劃一的評價模式,學校管理中對班級的評價都是“一竿子”看齊,在學校總體評價目標下,班級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同等對待,這樣的評價機制忽視了學生主體間的客觀差異,評價低效而導向性不強。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評價,就需立足學生的實際,從實際出發而選擇不同評價目標作為引導。
1.全面了解學生,做好分層工作
在學校管理體系中,針對學生的實際,可從興趣、性格、家庭背景、學習成績、學習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而落實這一具體工作可由班主任完成。班主任首先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總體目標進行分層,學校再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匯總,分出大層,然后制訂不同的層次目標。一般而言,對學生的分層可采用三級制進行,即A、B、C三層,A層以學習成績和學習方法較好、態度認真、興趣濃厚的學生為主,而B層學生則在上述各方面次之,C層學生則在知識基礎、學習方法等方面處于底層,需要一點點進步。合理的分層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學習興趣具有積極作用。
2.制訂合理的層次目標
學校對學生進行分層后,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出不同的評價目標。對A層學生而言,更多的要集中于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評價,因為A層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方法等較好,評價要求也要稍高;而對B層學生,則在從知識到技能的轉變過程中,更多關注學生的轉變態度和方法選擇性的評價;對C層學生而言,要更多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發展點。同時要注意,各個層次間的學生并沒有嚴格的界限,當C層學生逐漸向B層學生(或B層學生逐漸向A層學生)靠攏時,要及時調整層次,這樣才能更好地評價激勵學生。
三、重視班級建設,實施量化評價
學生是班集體中的個體,班級文化、班級輿論、班風將對學生個體的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為此,應淡化對學生的個體評價,強化對班集體的評價,讓每位學生都約束自己,熱愛這個集體,擁護這個集體,建設這個集體。
為了形成良好的校風,就必須重視班級建設,實施量化評價。實施量化評價,就是每月開展“綠色安全文明班”評比,將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紀律、禮儀表現、衛生狀況、安全事故、家庭環保、比賽獲獎等進行量化,按照一定比例評選表彰“綠色安全文明班”,從而把生態德育建設好。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在學校管理中,踐行生本教育,改變評價理念,落實評價機制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巧玲.淺談發展性學生評價[J].中小學教育,2013(10).
[2]張偉,李明.新課改下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J].素質教育,2012(06).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西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