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三復習課是很多教師探討的重點,歷史課的復習因其學科特點會有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哪些是科學的,哪些是不妥的,進行交流有益無弊。
關鍵詞:初三歷史;考試框架;備課;兩線并行;誤區
復習課是對知識的一種歸納概括,是對學生的一種檢測和再提示。上好復習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對初三歷史來講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從教學實際出發談談對初三歷史課的認識和具體方法。
一、要搭好框架,為復習找準方向
初三歷史復習,必須定位中考,考試考什么、怎么考,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就一定要深入研讀考綱,從那里得到指導思想、考試意圖和命題原則等重要信息。接下來還要認真分析中考歷史試卷。中考歷史試卷是考試的具體體現最能說明問題,它可以直觀的告訴我們要考什么、怎么考、哪里是重點。在基本框架確定以后,就要開始找出需要復習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列出考試的知識要點及相應的能力層次要求。明確出哪些知識是要求識記的,哪些知識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識是要求運用的。一般來說,要求純記憶的知識,只要準確掌握知識點即可;理解性強的知識,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至于運用層次的,要達到運用所知道的歷史事實,能分析、歸納歷史問題。
二、要備好課,讓每節復習課都是精品
復習課綜合性強,信息容量大,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考驗,對教師而言,為學生準備一節什么樣的復習課是關鍵。有些教師認為復習課都是老內容,不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沒有大的難度,只要順著課程延續知識點就好了,所以會忽略備課環節。其實恰恰相反,歷史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對原有學習成果的鞏固和提高,所以,一定要備好歷史復習課,讓每節復習課都是精品。備好課要注意以下環節:
1.備學習目標
初三歷史復習時間有限,所以要提高課堂復習效率,要拿準學習目標,通過考綱、教材課程要求和教師的自我分析,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目標,也包括方法和學習情感等多重目標。
2.備學生
一節復習課,包含更多的知識內容,學生掌握程度會有更大差異,有多少學生只需鞏固,有多少學生還需稍微講解,有多少學生還要繼續給予知識分析和灌輸,教師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數,并針對情況制訂這節課的方案,這樣才能讓復習課收到更全面的效果。
3.備方式
用什么方式復習,這是很多教師苦惱的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是每節課的方式都要一樣,識記多的可以用大家共同回顧的方式,事件多的需要教師為學生捋清脈絡,特殊事件的要專門進行各種分析。因此,針對不同的每節課,教師都要分析內容和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三、要兩線并行,講練結合
進入復習課堂,怎么操作?最基本的原則是找到兩條線,一是按單元復習,另一個是按專題復習,這兩線要并行,才能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按單元進行復習涉及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四大板塊的內容。在對這些板塊進行復習時,基本上按教材中的順序推進進程。這樣做,一是依順教材的權威性,二是讓學生能有正確的回憶思維。另一條線就是專題復習,這是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專題復習能夠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那么該如何確立專題呢?一種是將同一種類型的知識進行歸納比較。如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三次科技革命、二戰后歐洲與日本經濟的發展等。復習的最好方式就是對比,找共性,尋規律,再突出個性。二是將歷史事件進行橫向聯系、比較,如西方跨入近代社會門檻與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等。通過分析對比相同和不同,最終目的是顯現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
除了兩種方法的傳統復習,練習是必須要有的。只有通過訓練,才能讓學生把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在進行題目練習時,要強調題目的基礎性,從中考考試內容出發,貼近歷年試卷,把握好難易程度,并適時選擇和編寫一些新題。
四、科學復習,嚴防進入誤區
復習課是應該很科學的,除了不斷尋求新方法,還要對一些傳統的復習誤區注意提防。
1.不要全面復習,缺少側重
復習課不等同于新授課,不能“一刀切”,大部分學生都掌握的知識就不要講,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要講,大肆擴展與考試無關的題外話不要講。
2.不要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有的教師以為復習課就不用搞互動了,就不講究課堂程序了,教師一個人夸夸其談,一是容易把課堂氣氛搞得死板,不利于一些學習主動性不高的學生聽講;二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沒給學生在復習課中發表意見的空間。
3.不要以練為主
復習課中的練習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將復習課看成練習課、模擬考試課,那就錯了,那樣復習課查缺補漏、突出重點、調整學生掌握程度的功能就徹底失去了,復習課的效果也不會很好。
總之,抓住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利用各種科學的方式方法,將復習課上好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也是歷史教學工作者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益萍.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定位[J].課程教材教法,2000(11).
[2]樹本.研究性課程的構建[J].教育研究,2001(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賈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