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新的要求,需要積極地加以改進,以適應新的教學形式,尤其是新技術介入課堂、構建新的家校交流平臺等,對促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資源的改進與利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家校交流;學習方法
新課改被稱為是教育界的“工業革命”,迫使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做出積極的改進,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的引進,給學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無疑受到了有益的影響。小學數學教育課堂不再局限于課堂的40分鐘里,而是逐漸地走出課堂,進入了生活實際。當然,這一系列的變革,也對教師、家長、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教師上課的滔滔不絕,不再是學生上課的昏昏欲睡,也不再是家長對于孩子學習袖手旁觀,而是集中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成功。同時,新課改要求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這一要求不是單純的課堂教育能夠完成的,也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家長的積極配合。作為教研人員,在不斷實踐和反復研究中,有一些心得與各位同仁交流,希望我們的相互借鑒,能換來共同的成長。
一、教的新要求
1.對教師的新要求
很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新課改以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是教教材的課堂,大部分的教師都是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教材怎么寫,就怎么教,然后是題海戰術,在不斷的練習中,讓學生提高做題的能力,或者說是對知識點的消化。這樣也達到了能夠在各類考試中,達到理想的成績或者提高升學率。但是無法忽視的是出現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脫軌的問題。許多學生應試能力強,在生活中卻顯得不知所措。新課改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很好的方法,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對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再是教書匠,而是藝術處理教材的人師。教材的編排者耗費的精力毋庸置疑,但是他們的編排不能照顧到所有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依照班級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講授教材的過程中,將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要敏銳地發現學生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的結合點,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為學生將知識用于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師從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這一轉變是對新課改要求的一個詮釋,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引領。
2.對教學模式的新要求
以前的教學模式就是典型的“滿堂灌”“一言堂”,老師在上面娓娓道來,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這種講課的模式對于少部分接受能力好的學生來說,還是可以的,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很容易失去興趣的。尤其遇到不懂的地方,又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提問,學生很容易自暴自棄。而且這樣的課堂嚴重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
從“杜郎口”等多種成功的教學模式實行以來,逐漸讓廣大老師意識到轉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同時新課標也對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課改實施的這幾年,導學案這一形式也受到了逐步的推廣,也有相關的雜志,如《小學數學教學案》等推動這課改的前行。在如今的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自己的主導地位,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小組討論、互問互答、合作探索、動手操作等形式逐步被容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當然,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還是相當明顯的,不能將課堂完全丟給學生,而是要做一個掌舵者,讓課堂這艘船向理想的航向行駛。
概而言之,教學模式的改變,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有所得,學得快樂。教師要積極主導,做好課堂的掌舵者。
3.對教學方法的新要求
傳統的講授以教師的描述為主,對于教師表達能力或者說的語言能力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對與知識點理解的能力不同,這一點也成為影響學生成績的一個方面,尤其是面對一些復雜的知識時,但是,課堂引入多媒體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生動的圖像、清晰的描述可以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課本中的知識。尤其是對于一些變化的數量關系,可以通過動態的演示給學生的直觀感受。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會知識。
當然,不是所有的課堂時間都適合使用多媒體,而是要合理的使用。對于不同的知識點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說,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后,當小教師為其他學生講解,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不能讓數學課單純教數學知識,語文課單純教語文知識,其他的科目就單純地教授相應的學科知識,而是要加強各學科的聯系。在講授小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要對學生的正確表達能力加以指導,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融合,能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說到生活中的運用,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主要將知識用到生活中,從而鞏固知識的掌握。
概而言之,對學習方法的要求就是老師要運用各種有力的方法,將教材中的知識點用最直觀、最簡單的方法教學學生,同時要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4.對家長的新要求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古時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告訴我們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同時也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很重要。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將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就可以了,最多就是回家后催促其寫作業。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家長應該花時間去關注孩子的成長。家長應該隨時與教師交流,了解孩子最近、最新的學習情況等。尤其是現在校訊通的運用為家校交流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家長除了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外,還要設計情境或者利用一些生活的中的細節,為孩子運用課堂知識提供機會,比如,買東西讓他算賬、讓他估計一下家里物品的長度等,并及時地給予評價。這樣對課堂知識的一個運用過程就是對課堂學習的反饋工程,也是開啟孩子學習興趣的過程。
概而言之,家長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學的新要求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還沒有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探索的能力,主要還是以教師的引導和監督為主。以往的學習方法大多就是死記硬背,大量做題,但是隨著新課改和減負的實施,隨著教學方式等的改變,死記硬背已經逐漸被淘汰。學生需要掌握新的學習方式來適應課堂學習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教師也需要付出很大的經歷,最好是能夠為學生量身定做。但是學生也要努力,積極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該完成的事情。
在新課改實施階段,我們逐漸注意到,對課堂知識的預習是很重要的。教師不再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而且在新的課堂教學中,講授的部分逐漸被壓縮,大部分的時間是學生的實踐和討論。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下必須認真預習課本內容,這樣才會在課堂教學中得心應手。我看很多的學校已經實施預習檢查計劃,著手開始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預習好相關的知識以后,學生也要注重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比如說,在小學數學課堂討論中,學生要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要將語文學科口語交際中的技巧加以引用,能夠讓同小組的學生清楚地明白你所要表達的內容;或者說在對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論證,也可以適當地引入生活中的實例。
同時,學生要注重自身動手能力的培養,即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要多動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實踐也是強化、鞏固知識的途徑。這一習慣的養成也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簡而言之,學生要注重自身的習慣的培養,養成課前預習、清楚表達、積極動手的習慣,同時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知識的綜合運用。
新課改的實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需要廣大教育者的努力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發展,為新課改的實施注入活力。
(作者單位 山西省偏關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