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能力已成為人才在信息社會中得以生存競爭的基本能力。創意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21世紀高質量人才的最重要的內涵。培養21世紀具有創新能力的信息人才,加快信息教育步伐,是當今教育領域面臨的緊迫任務。由此,面對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怎樣在現代教育中推行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歷史任命。從教學實踐出發,從更新教育觀念、創設新環境、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在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觀;創新能力
一、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1.樹立全新的教育觀。明確教育是面向全體,要用素質教育教育每一名學生。
2.樹立全新的教學觀。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使現代的課堂大大區別于傳統課堂。傳統的課堂變成班級學習、小組學習、網絡學習等。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3.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與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相整合。不僅要培養學生有道德觀、社會責任感,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創設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陣地,應當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搖籃。而通過信息技術教學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還可通過變化無窮的畫面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區,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有利的條件。例如,我在講授電腦動畫《讓小球動起來——運動漸變動畫》時,自制了課件,是“神舟六號”火箭升天的畫面,通過火箭的位置移動、火的旋轉,然后由大變小,最后消失的過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好奇感和興奮感,然后讓其自學教材,做出相應的動畫,一改以往傳統課堂死氣沉沉的局面。此外,針對本課的四個動畫,讓學生自己創設一種相關的動畫,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任務驅動”是一種適用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是適用于學習操作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法。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應向學生明確布置本階段、本單元或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并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1.要求學生帶著要完成的“任務”,或者說是帶著問題讀書,明確書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要求學生敢于動手,勤于實踐。把計算機真正當成工具,提倡探索式學習,許多知識都是通過上機實踐獲得的,這樣做不僅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自學能力。
3.要向學生講明掌握計算機知識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次性就能掌握的,所以要動手實踐,然后才能通過知識的積累,逐步掌握計算機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學生主體創新的發揮。
四、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
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教師從主要的講授者轉變為主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體,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這種關系體現得更是明顯。在一節課中,教師主講的時間一般是五到十分鐘,給學生留有很長的操作時間。雖然這段時間主要傾向于基本功的訓練,但是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思想上的指導,讓學生在完成本課操作知識的同時有時間去發揮,而且學生也可以在每周的自主應用課上,發揮聯想的翅膀,創造出自己的作品來。如學生在學圖像處理部分的《賀卡自制——巧用工具加工圖像》中,通過分組協作自制了各式各樣的圣誕賀卡,然后用Email發送給同學。這節課中,學生既練習了賀卡的操作知識,又增加了其創作的欲望,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當今世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起來越深入。現代教育技術所強調的對學生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運用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為學生將來發展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