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高效課堂,而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是高效課堂實現的重要條件之一。就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轉變;愛;尊重;和諧;師生關系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古人也曾有“親其師,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點明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在教學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要擺脫傳統師生觀念的束縛
師生關系是含有多元因素的關系,它既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關系,又包含有教育關系和教與學的關系。因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過去,教師一直處于“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導地位,是學術權威的象征,是教育的主宰。學生必須服從老師,被動接受知識,因而傳統師生關系必然體現著“師道尊嚴”。但在教育現代化、科學化的今天,學生已是教與學舞臺上的舞者,傳統的師生關系遭到強烈的沖擊?,F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更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潛質,也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教與學的過程已是師生互動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學相長”過程。因而師生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也關系到教育目的的實現,更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關系中,那么教育氛圍和諧、愉悅,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必須擺脫傳統師生觀念的束縛,接受現代教育思想,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要以真情愛學生
夏丏尊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要以師生間心靈溝通為前提,以愛作為連接師生間心靈的橋梁。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欣賞學生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為;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理解他們身上存在的不足。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才能設身處地理解學生,才能了解學生的愿望,才能關注、關愛所有的孩子。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和寬容學生,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愛,更要讓學生享受到愛,還要讓學生學會愛。在此基礎之上,努力追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和諧,建立和諧的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后做學生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分享他的快樂、化解他的苦惱,這樣才能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要以真心尊重學生
學生是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個體,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一種特殊尊重。教師寬容學生,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不失時機地地引導學生,開啟學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并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保留原則的基礎上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個人修養更加高遠,教育藝術更加純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教育思想深入的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弊鹬貙W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差、習慣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努力發現并放大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每個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給予學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不要一味指責、批評、抱怨,而是啟發、表揚、激勵學生。
四、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運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學生,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在教學設計中盡量營造利于學生學習和參與的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讓他們去感受、體驗、總結,互幫互助,共同提高。教師不可以把課上成個人表演課,而要提高自身素質,發掘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最佳狀態。我們要在教學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把他們的學習成果及時地反饋給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點撥和鼓勵甚至善意的批評都將激勵他們,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享受到和諧氛圍下學習的樂趣。教學方法的改變是教育觀念改變的具體體現,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關鍵。
總之,要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首先要轉變傳統師生關系的束縛,要用真情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在平時教學實踐中營造真誠的師愛氛圍,教師善教,使學生樂學,共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榮蘭.教師如何尊重學生[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1.
[2]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二中學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