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
關鍵詞:情感體驗;情感要求;溝通;表達
教師情感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一方面,情感是學生智力及非智力發展的原動力,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要求,才會有相應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動,學生只有對教師以及所學知識產生情感,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學習;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語言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
筆者從教三十多年,一向重視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從多年講學、聽課以及課堂觀察和個人的親身感受,再結合我校近幾年來每學期和每學年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來分析,重知輕情在教學中普遍存在。首先,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花在單詞、課文分析、語言點講解和做各種試題的時間所占比重相當大;其次,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他們在課堂上開口講英語的時間每節課不超過10分鐘;再次,有相當多的教師認為教材中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與高考沒多大關系,可有可無,有的只是在課堂上蜻蜓點水,甚至有的教師根本不給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他們實際上采取的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掌握書本內容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模式。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展和實現,而只有用真實、對個人的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態度,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我們依然過多地表現為語言知識的機械傳授,知識成為師生交流的唯一紐帶。這種單一知識發生聯系的課堂教學,師生的情感在課堂上達不到溝通,找不到共鳴,導致師生情感上的缺失,使教學常常陷入一種無活力、無生氣的狀態,學生為學知識而學,學得艱辛,學得機械。它還導致學生上課參與意識不強,雖然有些課堂上有簡單的問答形式,但學生很快就會厭煩,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逐漸地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學困生。甚至有的學生由于老師的冷漠和無情的批評,而與老師形成一種對立關系,這些都給英語教學帶來重重困難。
筆者認為,情感既是英語教學的手段,也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起著激發、定向、推動、引導和調節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力作用,直接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認識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情感及其滲透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成敗優劣。
要解決以上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控制學困生的產生,和諧師生關系,教師要轉變觀念,強化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影響的意識,以真誠、理解、賞識的態度對待學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克服情感上的隔膜與語言上的冰冷。這樣英語課堂教學就能在師生的和諧交流與溝通中達到情感的釋放和情緒的表達,出現一種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熱情指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嶄新的課堂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奧秘就是熱愛學生。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古語亦云,“親其師”才“信其道”,意思是學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納教師,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師,才能聽從他的教誨,模仿他的言行。情感與語言教學是一種雙邊互動的關系。關注情感可以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語言教學反過來又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所以,英語教師的情感因素對英語教學起著關鍵的作用。和諧、順暢、愉悅的師生情感是英語教學向著健康向上軌道發展的助推劑。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