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要素,在國家著力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宏觀環境下,多數教育機構都在尋求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的方式。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低效性問題,展開文章的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性問題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建議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低效性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1.課堂教學低效
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普遍存在教學時間緊缺的現象,即教學時間一定而教學內容相對較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達到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的目的則涉及教學有效性問題。當前,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教學低效問題,課堂教學低效問題分為兩類:(1)課堂教學低效率;(2)課堂教學低效果。課堂教學的低效性問題涉及學生、教師以及學校在內的各個方面。
2.課堂教學低效性問題的成因分析
對于課堂教學低效性問題的成因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著手進行分析,由于客觀條件的客觀存在性,很難有所改變,因此,著重從主觀方面進行課堂教學低效性的成因分析。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個主體,因而,從教師自身因素以及學生自身因素兩方面進行主觀原因的分析。
(1)教師自身因素
①教學素質因素。教學素質即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能力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四個方面。小學生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明確的認識,教師的言語行動極易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因而良好的教學素質具有引導學生思維、行為,提升組織性、有效性的作用。
②教學方式因素。教學方式即教師在傳授教學知識、提高學生能力時所采取的方式。當前,課堂教學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難于開展。
(2)學生自身因素
①學習態度因素。學習態度是學生自身因素的內在構成,是導致課堂教學低效性的內在原因。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了其求知欲望,從而更進一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如果學生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會影響其學習熱情以及教師的講課情緒,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低下。
②自身能力因素。自身能力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由于學生在自身能力方面存在差異,教師有時為了顧全整個教學局面而放慢教學進度,從而導致在有限時間內進行的教學內容減少。
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策略建議
1.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設出有趣的、具有教學意義的情境,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其重要的教學資源則是語文教材,因此,教師需要在語文教材中充分挖掘可利用資源,利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圖片、實際案例等,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消除學生與知識間的陌生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一節中,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經《魯濱孫漂流記》一文翻拍的電影視頻,在電影片段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就剛剛播放的視頻進行交流和互動,并由此帶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采用有效的問題探究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核心環節在于:提出一個既有學習價值、又富有樂趣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在這一環節,教師一定要注意對于所提問題的設計——有教學價值、有內涵、有深意。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夢想的力量》一節,由于其教學的重點在于強調夢想在實際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讓學生明確夢想在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意義。因此,在課堂進入正題之前,先向學生拋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的夢想是什么?”“你的夢想在你的奮斗過程中給予你何種力量?”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學生掌握重點。
3.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
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效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機制應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教師的考評機制,應充分考慮教師在提升課堂有效性方面的措施方法、教學效果等指標,并將考評結果與獎金掛鉤,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包括學生的學習有效性等指標,將每段期末的考核結果發放到學生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根據前一時期的考核結果進行總結,從而調整學習方式和方法,最后,將總體考評結果列入期末綜合素質報告,以此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
本文針對當前課堂教學的低效性問題進行分析,并在問題成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建議: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采用有效的問題探究學習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文章的研究結果對于實際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麻彩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淺談[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3):153-154.
[2]李桂清.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科學,2011(11):171.
(作者單位 中國吉林大安市海坨鄉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