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應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前,特別是農村小學,不少學生對數學有厭學現象,輕者是上課精神不集中,重者曠課逃學,甚至拒絕上數學課。教法單調,課堂缺乏樂趣,有的課堂,為了趕進度,或是為了提高分數,教師實行題海戰術,實行機械訓練,從而導致課堂沉悶,學生厭學。提高數學課堂的樂趣,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程標準;生活樂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應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前,特別是農村小學,不少學生對數學有厭學現象,輕者是上課精神不集中,重者曠課逃學,甚至拒絕上數學課,教法單調,課堂缺乏樂趣,有的課堂,為了趕進度,或是為了提高分數,教師實行題海戰術,實行機械訓練,從而導致課堂沉悶,學生厭學。提高數學課堂的樂趣,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創設情境體會生活與數學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特別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第11冊“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我家里有5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學生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二、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8條小船,每船乘5個人,結果還有4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三、幽默和鼓勵性的語言,體驗學習的樂趣
有些數學知識很抽象,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一些幽默、生動的小例子,往往可以調節課堂氣氛,和諧師生情感,而且有助于知識的學習。比如,教學“長度單位的進率”時,我利用省、市、縣、鄉的隸屬關系來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關系。同時特別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級的“隸屬關系”,所以1米=100厘米,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四、“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增強課堂樂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發性的問題,充分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讓實踐活動走進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作者單位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樸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