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就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引申意思還可以理解為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
一、教師的示范引領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前提
古人云:“所謂師者,人之模范也。”便是對教師表率作用的一種概括。即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那么,如何去做榜樣呢?其一,勤于鉆研、積極進取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其二,嚴于律己、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其三,嚴謹求真、言行一致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1.密切師生關系,體現人文關懷
師生關系的協調與否直接會影響到新課程能否貫徹實施,也會影響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一種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尊重學生個性和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情感和人格,對學生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見之以范。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多給一些贊揚和鼓勵。對于回答時出現的偏頗,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思考。還學生以自尊,給學生以自信。此外,教師還要有愛心、信心、恒心、責任心,用新的觀念來研究學生,用新課程倡導的科學方法來評價學生,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審美,學會做人,培養他們的人文意識。
2.把握教材載體,挖掘人文思想
教材是學科內容的體現,我們應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為載體,以教材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豐富學生的想象,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
3.遵循課改思路,豐富人文底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生命歷程,做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領者,與學生一道成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正確恰當地處理好知識與情感、知識與價值、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激發自己的潛能,不斷發展提高和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根本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現代社會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許多家長也逐步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個和睦的家庭可以給子女帶來溫馨和愉快,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相反,則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障礙。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保障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生命樹,是學校走向成熟的最肥沃土壤。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他們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1.美化校園環境,提升文化品位
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注重科學規劃,精心設計,注重品位,突出特色。本著“以人文本”的理念來設計校園的美化、樓道的布置、展板的設計,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為育人的理想場所。
2.創建班級文化,展示文化風貌
高品位的班級文化,對小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教室是小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教室環境的狀況,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緒。因此,要利用好每一個空間,精心布置,使其既溫馨舒適,又催人進取。在教室的創設布置上,包括教室內的名人名言、專欄板報、課桌的擺放乃至衛生的打掃與保持等等,增強環境育人的功能,給小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
3.拓寬活動載體,突出文化特色
學校要精心設計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活動內容要體現實踐性、綜合性和趣味性,既培養和鍛煉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又要體現校園文化精神,突出效果,提倡特色,將校園文化建設推向深入。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燒鍋鎮小學)